《清明行役过淀湖至吴》

时间: 2024-09-19 21:54:44

涉泖正清明,淀湖波更平。

雉媒空古迹,鹤唳动乡情。

杨柳家家插,桃花处处生。

青山俄在望,咫尺见吴城。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涉泖正清明,淀湖波更平。
雉媒空古迹,鹤唳动乡情。
杨柳家家插,桃花处处生。
青山俄在望,咫尺见吴城。

白话文翻译:

在清明节的时候,我涉水而过,淀湖的水波显得格外平静。
雉鸡叫声在空旷的古迹间回荡,白鹤的鸣叫唤起了我的故乡情怀。
家家户户都插上杨柳,桃花也在每个地方绽放。
青山在眼前渐渐显现,近在咫尺便看到了吴城。

注释:

  • :指水泽或小湖泊。
  • 清明:指清明节,春季的节气,常与扫墓、踏青相关。
  • 雉媒:雉鸡的叫声,通常指雉的鸣叫。
  • 鹤唳:指白鹤的鸣叫声。
  • 乡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 杨柳:春天常见的植物,象征生机与希望。
  • 桃花:春天盛开的花,象征美好和繁荣。
  • 青山:象征自然美景和宁静。
  • 吴城:指的是古代吴国的城池,代表着历史与文化。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卫宗武,南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一个政治动荡、文化复兴的时代。他的诗风多以自然景色为题材,融入个人情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清明时节,诗人借清明节的踏青活动,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对春天的赞美,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家乡的深情。

诗歌鉴赏:

《清明行役过淀湖至吴》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抒情诗。诗人在清明节这个重要的传统节日中,选择了亲近自然的行程,展现了春日的生机与美丽。通过“涉泖正清明,淀湖波更平”的描写,读者能够感受到春水的清澈与宁静,淀湖的波光粼粼,带来一种恬静的氛围。

诗中的“雉媒空古迹,鹤唳动乡情”通过动物的鸣叫,唤起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使得自然景物与人情感交融在一起,展现出一种浓厚的乡愁。接下来的“杨柳家家插,桃花处处生”则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杨柳的插枝和桃花的绽放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以及人们对新生的渴望。

最后两句“青山俄在望,咫尺见吴城”将视线拉回到远处的吴城,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美景,更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切的感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具有非常强烈的抒情性和艺术感染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涉泖正清明":在清明节,诗人走过水泽,暗示踏青的习俗。
  2. "淀湖波更平":淀湖的水面平静,营造出一种宁静的自然氛围。
  3. "雉媒空古迹":雉鸡的叫声在古老的遗迹中回荡,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历史的沉淀。
  4. "鹤唳动乡情":白鹤的鸣叫激起了对故乡的思念,情感高度集中。
  5. "杨柳家家插":在每户人家插上杨柳,象征着春天的到来与人们的希望。
  6. "桃花处处生":桃花开遍各地,展现了春天的繁荣与生机。
  7. "青山俄在望":远处的青山逐渐显现,暗示着诗人对未来的向往。
  8. "咫尺见吴城":近在咫尺的吴城,代表着归属感与文化的认同。

修辞手法

  • 拟人:如“鹤唳动乡情”,将动物的鸣叫与人类情感结合。
  • 对仗:如“杨柳家家插,桃花处处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自然景象表达情感,形成生动的意象。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清明时节的自然景色,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的热爱,体现了传统文化中对自然与人情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生命的源泉与自然的滋养。
  • 雉媒、鹤唳:代表自然界的声音,唤起人们的思乡情。
  • 杨柳、桃花: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体现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 青山、吴城:象征着历史的厚重与故乡的归属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清明”主要指什么? A. 节气
    B. 清澈
    C. 明亮

  2. “杨柳家家插”描绘了什么? A. 悲伤
    B. 春天的习俗
    C. 夏天的风景

  3. 诗人看到的“吴城”象征着什么? A. 远方
    B. 故乡
    C. 未来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忆江南》

诗词对比: 卫宗武与杜甫的作品都描绘了春天的美景,但杜甫的作品更侧重于国家的忧虑与社会的困境,而卫宗武则更为专注于个人的情感与自然的和谐,展现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对《清明行役过淀湖至吴》这首诗的全面解析与学习资料,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