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夺境不夺人,虚空问四邻。
从来无眹兆,何事起埃尘。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在争夺领土时,不要忘记人心的归属;在虚空中向周围的人询问,发现无从着手。世间从未有过清晰的预兆,为什么会有纷扰的尘埃和杂音呢?
注释:
- 夺境:指争夺领土、疆域。
- 虚空:形容空旷无物的状态。
- 四邻:四周的邻居、周围的人。
- 眹兆:眹,音“zhui”,指清晰的预兆或征兆;兆,预兆、迹象。
- 埃尘:尘土、杂音,形容事物的纷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释守卓,宋代僧人,以禅宗思想见长,诗风清新、意境深远。他的诗作常常反映出对人生、自然的思考,具有哲理性和智慧。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战事频繁的时期,诗人以此表达对人心与外界纷扰的思考,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争斗的淡然态度。
诗歌鉴赏:
释守卓的《僧问四料拣因而颂之 其二》以简练的语言,深邃的哲思,展现了对人心与世事的反思。开篇“夺境不夺人”,用简洁而有力的对比揭示了领土争夺与人心向背之间的关系,强调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应忽视人性与情感的归属。接着“虚空问四邻”,诗人以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周围环境的变化,仿佛在提醒我们,面对复杂的社会,应该保持一份警觉与智慧。
“从来无眹兆”一语,强调了世事的无常与不可预知,正如人生中的许多烦恼与纷争,常常没有明显的预兆,令人措手不及。而“何事起埃尘”则进一步引发对纷争起因的思考,诗人在此以隐喻的方式揭示了世事的复杂与微妙。
整体来看,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对外界纷扰的冷静思考,更在于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表达了对人心归属与社会责任的深切关怀。在纷扰的时代里,保持内心的宁静与理智,或许是更为重要的选择。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夺境不夺人:争夺土地的同时,不能失去人心;强调人心的重要性。
- 虚空问四邻:在空旷的地方询问周围的人,暗示在没有实质内容的情况下的无奈与困惑。
- 从来无眹兆:世间从来没有清晰的预兆,说明世事变化无常。
- 何事起埃尘:探讨纷扰的起因,质疑世间纷争的理由。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夺境”和“夺人”的对比,加深了人心与物质之间的矛盾。
- 隐喻:用“埃尘”来象征世事的复杂与纷扰。
- 设问:最后一句的设问引导读者思考,增强了诗歌的哲理性。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着人心与外界纷扰展开,强调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要重视人心的归属与内心的宁静,反映出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境:象征外部的物质环境。
- 人:象征人心与情感。
- 虚空:象征内心的空旷与思考的深度。
- 埃尘:象征纷扰、烦恼。
这些意象不仅具有直观的意义,更在文化层面上,反映出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夺境”与“夺人”有什么联系? A. 物质与人心
B. 自然与社会
C. 过去与未来
D. 传统与现代 -
“虚空问四邻”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A. 孤独感
B. 对周围人的依赖
C. 对环境的无奈
D. 对未来的期待
答案: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同样反映了对内心宁静与自然和谐的追求。
- 王维的《山居秋暝》:展现了自然与人心的和谐关系。
诗词对比:
- 释守卓 vs. 王维:两位诗人都善于通过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但释守卓更侧重于人心与社会的思考,而王维则更多描绘自然的宁静与美好。
参考资料:
- 《宋诗鉴赏辞典》
- 《中国古典诗词选读》
- 《禅宗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