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塞山万壑纠,猎士五更行。
撒阵常冲黑,成行始质明。
蚕丛度衽席,鱼丽辨徽旌。
曾不言劳苦,嘉哉奉上情。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猎人们在崎岖的塞外山林中出发打猎的情景。他们在黑暗中撒下猎网,随着晨光的到来,猎物逐渐显现。诗中提到的“蚕丛”和“鱼丽”分别代表着古代的名将和战旗,表达了对英雄和战斗精神的敬仰。尽管猎人们经历了艰辛,但他们的奉献精神和情谊依然令人感动。
注释:
字词注释:
- 塞山:指边塞的高山。
- 万壑:形容山谷众多,地形复杂。
- 猎士:猎人,专门从事捕猎的人。
- 撒阵:撒下猎网或阵形。
- 冲黑:冲破黑暗。
- 质明:指猎物显露。
- 蚕丛:古代传说中的英雄人物。
- 鱼丽:指战斗的旗帜,形容鲜艳夺目。
- 嘉哉:赞美、称赞。
典故解析:
- 蚕丛:据《史记》,蚕丛是指古代传说中的战神,象征着勇敢和智慧。
- 鱼丽:常用于形容旗帜的色彩鲜艳,象征战斗中的气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弘历,即清代的乾隆皇帝,生于1711年,卒于1799年。他是清朝最为辉煌的皇帝之一,热爱文学和艺术,尤其擅长诗词创作。他的诗风多样,既有豪放的气概,也有细腻的描写。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清代,正值国家安定、经济繁荣的时期。诗中的狩猎活动不仅是一种生计,也是一种文化和社交活动,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貌。
诗歌鉴赏:
《行围四咏 其一 撒围》通过描绘猎人们在清晨出发打猎的情景,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猎人精神的赞美。开篇的“塞山万壑纠”,勾勒出了一幅雄伟的山川景象,体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猎人所面临的挑战。随后,猎人们在黑暗中撒网,象征着他们在未知中探索的勇气。
“成行始质明”,描绘了随着晨光的照耀,猎物逐渐显现的场景,表现了自然的神秘与猎人们的期待。最后两句则转向对猎人的赞美,尽管经历艰辛,却从未言说,体现了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这种情感的传达让人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正是这种精神构成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塞山万壑纠":描绘了边塞地区复杂的地形,展现出自然的险峻。
- "猎士五更行":猎人们在黎明前出发,象征着他们的勇气与决心。
- "撒阵常冲黑":在黑暗中撒下猎网,表现了猎人面对未知的勇气。
- "成行始质明":随着晨光的到来,猎人捕获的猎物显现,象征着努力的成果。
- "蚕丛度衽席":引入古代英雄的意象,表现对战斗精神的敬仰。
- "鱼丽辨徽旌":形容战斗旗帜的鲜艳,展现出战斗的气氛。
- "曾不言劳苦":猎人们从不抱怨艰辛,表现了无私奉献的精神。
- "嘉哉奉上情":对猎人们的赞美,强调了情谊的重要性。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撒阵”比喻撒网,生动形象。
- 对仗:整首诗在结构上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猎人精神的赞美。通过描绘猎人们的艰辛与奉献,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英雄主义的崇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塞山:象征着险峻与野性。
- 猎士:代表着勇敢与挑战。
- 黑暗:象征着未知与困难。
- 晨光:象征着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蚕丛”是指什么?
- A. 古代的神话人物
- B. 一种昆虫
- C. 一种植物
-
“撒阵常冲黑”中的“黑”指的是什么?
- A. 夜晚的黑暗
- B. 猎物的颜色
- C. 天空的阴云
-
诗歌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对自然的恐惧
- B. 对猎人精神的赞美
- C. 对战争的反思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对比《行围四咏 其一 撒围》和杜甫的《春望》,两者都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与对人生态度的反思。杜甫通过描写春天的景象,展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而弘历则通过猎人的勇气和奉献精神,传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