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题沈传曜瘦节堂》
时间: 2024-12-29 16:51:1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生一字不疗饥,
谁云糠覈能瓠肥。
牙签玉筹五鼎食,
是中有趣非钱痴。
万事颠倒绝可嗤,
此腹却受将军讥。
吾宗酷似骑曹掾,
俗物纷纭那复看。
眼中但有潇洒侯,
高节亭亭真老伴。
山泽形容坐一癯,
相要检校还丹书。
食薇饮水笑多事,
知君此计诚非疏。
白话文翻译:
我一生写字不为填饱肚子,
谁说吃糠能让人肥胖。
用玉制的签子和筹码来吃五鼎美食,
其中的趣味并不在于金钱的痴迷。
世间万事颠倒,真是可笑,
而我这个肚子却被将军讥讽。
我的家族酷似骑曹掾,
世俗的事物纷繁杂乱,何必再去关注。
我眼中只有潇洒的侯爵,
高洁的品格才是真正的伴侣。
山泽间的形象让我身形消瘦,
我还想要检校那本还丹书。
吃点野菜,喝点清水,笑着对这些琐事,
知道你这番计谋确实不算疏忽。
注释:
- 疗饥:填饱肚子。
- 糠覈:糠是谷物的外壳,覈是指精米,形容粗劣的食物。
- 牙签、玉筹:用来形容吃饭的器具,玉筹象征奢华。
- 将军讥:将军的讥讽,指社会地位的差异。
- 骑曹掾:指古代官职,寓意与庸俗的世俗事物相似。
- 潇洒侯:指风度翩翩、洒脱的高洁之人。
- 还丹书:道家所讲的修炼秘籍,象征追求道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与求,字宗悫,号天山,宋代诗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熏陶,才思敏捷。沈与求的诗风清新脱俗,关注个人修养与内心的追求。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沈与求晚年,反映了他对清高节操的追求与对庸俗世事的蔑视。在那个充满功利与物质追求的时代,诗人以自身的经历为背景,表达了对世俗财富的超脱与对高洁人生态度的坚持。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自我剖析和对比,展现了沈与求对物质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就以“平生一字不疗饥”自谦,表明自己一生追求的并非财富,而是精神上的富足。接下来,他用“牙签玉筹”来形容奢华的生活,却认为这并不值得追求。通过“万事颠倒绝可嗤”,诗人表达了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嘲讽,尤其是对那些热衷于功名利禄之人的不屑一顾。
而“吾宗酷似骑曹掾”,则隐喻了诗人对家族的自省,他意识到即使是家族的传统也未必能够使人高洁,反而被世俗的纷扰所淹没。最后,通过“知君此计诚非疏”,他表达了对友人关心的理解,并把自己的高洁志向与世俗的琐事形成鲜明的对比,展现了他追求精神境界的坚定信念。
全诗在结构上层层递进,语言简练而富有哲理,呈现出一种超然的态度和对高尚人生态度的执着追求,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平生一字不疗饥:自谦自己一生写字并非为了填饱肚子。
- 谁云糠覈能瓠肥:反驳流行说法,认为吃糠并不能让人肥胖。
- 牙签玉筹五鼎食:暗指奢华的饮食。
- 是中有趣非钱痴:强调饮食的乐趣与金钱无关。
- 万事颠倒绝可嗤:对世事颠倒的现象表示嘲讽。
- 此腹却受将军讥:自嘲被将军嘲笑。
- 吾宗酷似骑曹掾:反思家族与世俗的相似。
- 俗物纷纭那复看:认为世俗的事物太繁琐,不值得关注。
- 眼中但有潇洒侯:眼中只有洒脱高洁的人。
- 高节亭亭真老伴:强调高洁品格才是值得追随的伴侣。
- 山泽形容坐一癯:形容自己身形消瘦,志向高远。
- 相要检校还丹书:渴望追求道教的修炼。
- 食薇饮水笑多事:享受淡泊的生活,笑看世事。
- 知君此计诚非疏:理解友人的关心,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奢华生活与高洁志向的对比,突出诗人内心的追求。
- 隐喻:用“牙签玉筹”隐喻奢华的生活,反映世人的追逐。
- 夸张:对“万事颠倒”的夸张化描绘,凸显对社会现象的批评。
主题思想:
全诗围绕对高洁理想的追求与对世俗生活的批判,表达了诗人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生活态度。在物质横流的时代,诗人选择坚守内心的高洁,体现了古代士人的精神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潇洒侯:象征高洁洒脱的品格。
- 五鼎食:象征奢华的饮食生活。
- 还丹书:道教修炼的象征,代表追求精神世界的渴望。
- 山泽:自然与清静的象征,传递出淡泊名利的情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沈与求的诗风特点是什么?
- A. 追求功名利禄
- B. 清新脱俗
- C. 直白粗犷
- D. 过于复杂
-
“平生一字不疗饥”这句话表达了什么?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精神追求的坚定
- C. 对家族的自豪
- D. 对贫穷的抱怨
-
“食薇饮水”主要体现了什么生活态度?
- A. 奢侈
- B. 淡泊
- C. 忧虑
- D. 笑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杜甫):同样表达对人生的思考与对社会的深刻感悟。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描绘自然美与人心的交融,反映精神追求。
诗词对比:
- 《静夜思》(李白):同样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但更偏向于个人情感的表达。
- 《将进酒》(李白):虽同样出自对生活的思考,但更注重豪放与狂放的表现,与沈与求的清高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沈与求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