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楚为范明伦赋九疑石石吾不及见也读诗可》
时间: 2025-01-16 22:27: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峨弁千峰倚天碧,上有修筠材可篴。月明三弄面巉岩,惊起哀猿啼峭壁。儿童斲石攒青瑶,寒林萧萧吹堕樵。坐令结习落幽梦,芒鞋竹杖归路遥。觉来只影徒相守,哦子清诗笔如口。眼中何必小玲珑,仿像九疑当户牖。神丹已失大江漘,谁与安期追后尘。分天隔日不可到,使我目断苍梧云。
白话文翻译:
高耸的山峰如同青天般碧绿,山上有可以编织篷子的修竹。明月照耀下,岩石的面貌在月光中变化,惊起了哀伤的猿猴在峭壁上啼叫。小孩在砍石,青色的瑶石堆积在一起,寒冷的树林中,风萧萧吹落了樵夫。坐下来让我在幽静的梦中沉浸,穿着草鞋、提着竹杖归途遥远。醒来后,只有我独自守着影子,吟哦着清雅的诗句。眼中何必追求小巧玲珑,仿佛九疑山就在我窗前。神仙的丹药已失去,谁能追随安期的足迹?天与日隔绝无法到达,使我目断苍梧的云彩。
注释:
- 峨弁:形容高耸、雄伟的山峰。
- 修筠:指细长的竹子。
- 啼峭壁:在陡峭的山壁上啼叫。
- 斲石:砍石,指儿童在砍石。
- 寒林萧萧:寒冷的树林中风声萧萧。
- 芒鞋竹杖:指简朴的出行装备。
- 九疑:古代的一个山名,象征隐逸的高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沈与求,字云卿,号白云,宋代诗人,以山水诗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在一个幽静的山林中作的,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逝去时光的惋惜。
诗歌鉴赏: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哲思。开篇以“峨弁千峰”引入,生动展现了壮丽的山川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接着,诗人通过月光、猿啼等细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显忧伤的氛围。作者在描写儿童砍石的场景时,透过孩童的天真烂漫,反衬出成年人的孤独与无奈,尤其是“只影徒相守”一句,表达了内心的孤寂。诗的最后几句,诗人运用典故,感叹神丹已失,隐含了对理想和追求的渴望与无奈,同时也揭示了人与自然之间深厚的联系。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背景,反映了诗人内心的情感波动,形成了一幅动人心弦的山水画卷。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峨弁千峰倚天碧:描绘高耸的山峰,色彩如天的蓝色,展现自然的壮丽。
- 上有修筠材可篴:山上生长着可供编篷的竹子,隐喻自然的富饶。
- 月明三弄面巉岩:月光照耀下岩石的变化,表现出夜的静谧与神秘。
- 惊起哀猿啼峭壁:猿猴的啼叫,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传达孤独和哀伤。
- 儿童斲石攒青瑶:孩童的稚气与活泼,形成鲜明对比,反映诗人对童年无忧时光的怀念。
- 寒林萧萧吹堕樵:寒冷的树林中,风声伴随着落叶,增添了秋冬的气息。
- 坐令结习落幽梦:在这里沉浸,享受梦境的宁静。
- 觉来只影徒相守:醒来后独自相伴,表现诗人的孤独感。
- 哦子清诗笔如口:吟咏清丽的诗句,表达诗人的艺术追求。
- 眼中何必小玲珑:不必追求细小精巧的事物,暗示对宏大理想的向往。
- 仿像九疑当户牖:比喻理想高洁,九疑山的形象如在眼前。
- 神丹已失大江漘:神仙的丹药失去,暗示理想的破灭。
- 谁与安期追后尘:追随安期的足迹,感叹追求的艰难。
- 分天隔日不可到:天与日的隔绝,表达对理想的渴望却无法实现。
- 使我目断苍梧云:目送远方苍梧云彩,体现出诗人对远方的向往与愁绪。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仿像九疑当户牖”,将理想与美好比喻成山。
- 拟人:猿啼、风声等描绘出自然的生动情感。
-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的赞美、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人生孤独的深刻反思。诗人通过描绘山水景色,表达了对人生理想的渴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意象分析:
- 峨弁千峰:象征着伟大的理想与追求。
- 月明:象征着清明、宁静的境界。
- 儿童:象征着无忧无虑的童年。
- 神丹:象征着追求的理想与渴望。
- 苍梧云:象征着遥不可及的梦想。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九疑”指的是: A. 一种植物
B. 一座山
C. 一位历史人物
D. 一种诗体 -
“芒鞋竹杖”指的是: A. 诗人的装备
B. 一种生活方式
C. 诗的主题
D. 童年的记忆 -
诗中表现孤独感的句子是: A. 坐令结习落幽梦
B. 觉来只影徒相守
C. 月明三弄面巉岩
D. 眼中何必小玲珑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同样描绘山水景色,表现诗人内心的宁静。
- 李白《庐山谣》:表达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沈与求的《何子楚为范明伦赋九疑石》与李白的《将进酒》,两者均表现出对理想的渴望,但前者更侧重于自然景观与内心感受的交融,后者则更为激昂、豪放,体现出对人生的追求与豪情。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
- 《古典诗词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