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蛮入西川后》

时间: 2025-01-01 14:41:33

守隘一夫何处在,长桥万里只堪伤。

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蛮入西川后 徐凝 〔唐代〕 守隘一夫何处在,长桥万里只堪伤。 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当蛮族入侵西川之后,守卫关隘的勇士如今何在?万里长桥,只能引起无尽的悲伤。塞外的乌蛮贼寇纷纷涌入,将江边的织锦女子全都驱赶走了。

注释: 字词注释:

  • 守隘:守卫关隘。
  • 一夫:指勇士。
  • 长桥:指连接西川的桥梁。
  • 纷纷:形容众多。
  • 乌蛮: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称呼。
  • 驱尽:全部驱赶。
  • 濯锦娘:指在江边织锦的女子。

典故解析:

  • 无特定典故,主要反映了唐代西南边疆的战乱和民族冲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凝,唐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流传较广,风格多以抒情为主,此诗反映了唐代边疆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唐代,当时西南边疆常有少数民族入侵,诗中描述了乌蛮贼寇入侵西川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和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乌蛮贼寇入侵西川后的惨状,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诗中“守隘一夫何处在”一句,既表达了对勇士的怀念,也暗示了战乱导致的家园荒废。“长桥万里只堪伤”则进一步以长桥为象征,抒发了对边疆长久的战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后两句“纷纷塞外乌蛮贼,驱尽江头濯锦娘”直接描绘了贼寇的猖獗和人民的苦难,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句“守隘一夫何处在”:询问守卫关隘的勇士如今何在,暗示战乱导致的家园荒废。
  • 次句“长桥万里只堪伤”:以长桥为象征,抒发对边疆长久的战乱和人民流离失所的悲伤。
  • 第三句“纷纷塞外乌蛮贼”:直接描绘贼寇的猖獗。
  • 末句“驱尽江头濯锦娘”:描述贼寇驱赶织锦女子的情景,进一步展现人民的苦难。

修辞手法:

  • 象征:长桥象征边疆的长久战乱。
  • 直接描写:通过“乌蛮贼”和“濯锦娘”的描绘,直接展现战乱的惨状。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乌蛮贼寇入侵西川后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战乱的深切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体现了对和平与安宁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长桥:象征边疆的长久战乱。
  • 乌蛮贼:象征入侵的贼寇。
  • 濯锦娘:象征勤劳的边疆人民。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守隘一夫”指的是什么? A. 守卫关隘的勇士 B. 一位普通的士兵 C. 一位将军 答案:A

  2. 诗中“长桥万里只堪伤”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长桥的赞美 B. 对战乱的悲伤 C. 对长桥的怀念 答案:B

  3. 诗中“乌蛮贼”指的是什么? A. 西南少数民族 B. 入侵的贼寇 C. 边疆的居民 答案:B

  4. 诗中“濯锦娘”指的是什么? A. 织锦的女子 B. 边疆的妇女 C. 边疆的勇士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
  • 王昌龄《出塞》:描写边疆的战乱和士兵的英勇。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徐凝《蛮入西川后》:两者都反映了战乱对人民生活的影响,但杜甫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和对和平的渴望。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凝的全部诗作。
  • 《中国古代边塞诗选》:收录了多首反映边疆战乱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