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算子(往道山道中作)》

时间: 2025-01-06 11:07:44

客舍两三花,并脸开清晓。

一朵涓涓韵已高,一朵纤纤袅。

谁与插斜红,拥髻争春好。

此意遥知梦已传,月落前村悄。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卜算子(往道山道中作) 客舍两三花,并脸开清晓。一朵涓涓韵已高,一朵纤纤袅。谁与插斜红,拥髻争春好。此意遥知梦已传,月落前村悄。

白话文翻译:

在客栈里,窗外的花开得稀疏,清晨的阳光洒在脸上。一朵花正徐徐绽放,另一朵则轻盈地摇曳。谁来为我插上那斜插的红花,争取春天的美好?此时的思念已传达于梦中,月亮悄然落下,前村一片宁静。

注释:

  • 客舍:客栈,旅店。
  • 并脸:形容花朵盛开,像人脸一样美丽。
  • 涓涓韵:形容花朵的韵味细腻而优雅。
  • 纤纤袅:形容花的姿态轻盈,像女子的舞姿。
  • 插斜红:指插上斜垂的红花。
  • 拥髻:形容女子的发髻,争相打扮。
  • 此意遥知:此时的情感已然被理解。
  • 梦已传:思念的情感在梦中传递。
  • 月落前村悄:月亮落下时,前村显得格外静谧。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安中,宋代诗人,以其清新俊逸的诗风著称,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和人情世态,擅长抒情。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山道之中,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思绪,反映了他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卜算子》以清晨的宁静和自然的美丽为背景,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诗中通过“客舍两三花”开篇,引出自然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的氛围。随着描写的深入,诗人通过对花的细致观察,表达出对春天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赞美。

“一朵涓涓韵已高,一朵纤纤袅”,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花的不同姿态,象征着生活中各种美好的可能性。接着,诗人引入了“谁与插斜红,拥髻争春好”的问句,这不仅是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也是对生活中情感交流的渴望,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情。

最后两句“此意遥知梦已传,月落前村悄”则将情感升华至哲理层面,月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前村的静谧则反映出一种心境的安宁。整首诗通过自然与情感的交融,展现了诗人内心深处的思考与感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哲理意义。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客舍两三花”:描绘出早晨的宁静,花开的场景。
    • “并脸开清晓”:形容花朵如人的脸般美丽,映照清晨的光辉。
    • “一朵涓涓韵已高”:象征着一种高雅的气质和情感。
    • “一朵纤纤袅”:表现出轻盈的姿态,带有女性的柔美。
    • “谁与插斜红”:表现出对美好事物的珍视和渴望。
    • “拥髻争春好”:隐喻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 “此意遥知梦已传”:情感传递的深远和无形。
    • “月落前村悄”:时间的流逝与内心的宁静相结合。
  • 修辞手法

    • 对比:用两种不同姿态的花反映生活的丰富多彩。
    • 拟人:花朵被赋予了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象征:月落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转瞬即逝。
  •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自然景色与人情的交融,传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情感的渴望,以及对时间流逝的沉思。

意象分析:

  • :象征美好和生命的希望,代表着春天的生机。
  • :象征时间的流逝和宁静的夜晚,反映内心的思考。
  • 村庄:象征生活的归宿,体现了一种宁静的乡村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客舍两三花”的“花”指的是什么? A. 诗人的思绪
    B. 自然界的花朵
    C. 人的情感

  2. “拥髻争春好”中“拥髻”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女子打扮
    C. 春天的气息

  3. 诗中“月落前村悄”传达了什么情感? A. 热闹
    B. 宁静
    C. 烦躁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与李清照的《如梦令》相比,王安中的《卜算子》更注重描绘自然景色与内心感受的结合,而李清照的作品则更多反映个人情感的细腻与深刻。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但都展现了宋代诗词的优雅与深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王安中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