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于逢辰画》

时间: 2025-01-19 15:33:49

踏遍江南岸,归来试解衣。

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

石带苍苔瘦,风凋折苇稀。

令人清兴发,欲问钓鱼矶。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踏遍江南岸,归来试解衣。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石带苍苔瘦,风凋折苇稀。令人清兴发,欲问钓鱼矶。

白话文翻译:

走遍了江南的河岸,归来后试着解开衣裳。谁说在物质之外的欣赏,不能通过笔尖表达出来。石头上带着苍老的苔藓,显得瘦削,风吹过,折断的芦苇变得稀疏。这样的景象激发了人的清新兴致,想要询问钓鱼的石矶。

注释:

  • 踏遍江南岸:指作者游历江南各地。
  • 归来试解衣:归来后放松自己,解开衣裳。
  • 物外赏:指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享受。
  • 笔端为:通过笔尖表达。
  • 石带苍苔瘦:石头上长满了苍老的苔藓,显得瘦削。
  • 风凋折苇稀:风吹过,折断的芦苇变得稀疏。
  • 清兴发:清新兴致被激发。
  • 钓鱼矶:钓鱼时站立的石头或岩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谢薖(生卒年不详),字幼槃,号竹友,宋代诗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个人情感。这首诗可能是他在游历江南后,对自然景物的感慨和艺术表达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反映了作者对江南自然风光的深刻感受,以及对艺术表达方式的思考。通过描绘江南的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江南的自然风光,通过“石带苍苔瘦,风凋折苇稀”等意象,展现了江南特有的静谧与淡雅。诗中“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艺术表达的自信,认为即使是在物质之外的精神享受,也能通过笔尖完美地呈现出来。整首诗情感平和,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和对艺术表达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踏遍江南岸”:开篇即展现了作者广泛的游历,江南的美景尽收眼底。
  • “归来试解衣”:归来后的放松,暗示了旅途的疲惫和对家的思念。
  • “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表达了作者对艺术表达的自信,认为精神享受也能通过艺术完美呈现。
  • “石带苍苔瘦,风凋折苇稀”:通过具体的自然景物,描绘了江南的静谧与淡雅。
  • “令人清兴发,欲问钓鱼矶”:结尾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石带苍苔瘦”中的“瘦”字,比喻石头上的苔藓显得瘦削。
  • 拟人:“风凋折苇稀”中的“凋”字,拟人化地描述了风吹过芦苇的情景。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江南自然风光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艺术表达的追求。诗中透露出一种平和、淡雅的情感基调,体现了宋代诗人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 石带苍苔瘦:石头上的苔藓,象征着岁月的痕迹和自然的静谧。
  • 风凋折苇稀:风吹过芦苇,象征着自然的变迁和生命的脆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谁言物外赏,不与笔端为”表达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A. 艺术无法表达精神享受 B. 艺术可以完美表达精神享受 C. 艺术只能表达物质享受 D. 艺术无法表达自然美

  2. 诗中“石带苍苔瘦”中的“瘦”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3. 诗中“风凋折苇稀”中的“凋”字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答案:

  1. B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同样描绘江南风光,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欣赏。
  • 杨万里《小池》: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

诗词对比:

  • 谢薖《题于逢辰画》与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者都描绘了江南风光,但谢薖的诗更注重艺术表达的思考,而苏轼的词则更多地表达了对自然美的感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谢薖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风。
  • 《宋词三百首》:收录了苏轼的词作,可以对比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