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过凌云和张太博方)》
时间: 2025-01-04 06:09:1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水调歌头(过凌云和张太博方)
千古峨眉月,照我别离杯。
故人中岁聚散,脉脉若为怀。
醉帽三更风雨,别袂一帘山色,为放笑眉开。
握手道旧故,抵掌论人才。
山中人,灶间婢,亦惊猜。
江头新涨催发,欲去重裴回。
世事丝丝满鬓,岁月匆匆上面,渴梦肺生埃。
酒罢听客去,公亦赋归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好友的思念与聚散离合的感慨。诗中提到的“峨眉月”象征着永恒与美好,照亮了诗人与朋友分别时的心情。故人在岁月中时聚时散,情感深厚,难以忘怀。诗人通过描绘醉酒后的情景,表现了对友谊的珍惜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最后,酒散人去,仿佛一切又回归了平静,留下了对未来的期望。
注释
- 峨眉:指峨眉山,山上常有明月映照,象征美好的情感与思念。
- 别离杯:指分别时饮酒的杯子,寓意离别的伤感。
- 脉脉:形容情感深厚而绵长。
- 醉帽:形容酒醉后头顶的乱发。
- 袂:指衣袖,诗中用来形容离别时的情景。
- 抵掌:形容亲近的朋友之间的交流。
- 江头新涨:指江水上涨,象征时光流逝与变化。
- 渴梦肺生埃:表达对理想与梦想的渴望,生活的压力如尘埃般压在心头。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魏了翁(约1080年-约1150年),字子昊,号梦窗,南宋时期的诗人和词人。他的作品以清新、俊逸而著称,常以自然和人情为题材,表达个人情感和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宋代,是诗人应友人的邀请而作,表达了在动荡的岁月中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思考。
诗歌鉴赏
《水调歌头(过凌云和张太博方)》这首诗以“峨眉月”开篇,营造出一种恬静而又深远的意境。诗人在月光照耀下,举杯告别,情感如月光般皎洁。故人之间的聚散离合,虽是常态,却让人感到深深的惆怅。诗中通过“醉帽三更风雨”的描写,展现了饮酒作乐的嬉戏场景,同时也暗示着生活的变幻无常。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描述了友谊的珍贵,也反映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随着“世事丝丝满鬓”的流逝,诗人意识到时光的珍贵,仿佛每一根白发都在提醒着他岁月的无情。最后,诗人在“酒罢听客去”中,表达了一种归于平静的心态,尽管朋友离去,但他仍旧怀有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千古峨眉月:借用峨眉山的明月,象征古今情感永存。
- 照我别离杯:明月照亮了诗人的离别酒杯,增加了离别的伤感。
- 故人中岁聚散:故人之间的相聚与离散,体现人世间的无常。
- 脉脉若为怀:深情的思念如涓涓细流,令人难以释怀。
- 醉帽三更风雨:醉酒后夜深风雨,描绘出一种无拘无束的洒脱。
- 别袂一帘山色:离别时的衣袂轻扬,仿佛山色在眼前飘动。
- 为放笑眉开:友人相聚时,欢声笑语,眉开眼笑。
- 握手道旧故:见面时握手,聊起旧友的情谊。
- 抵掌论人才:朋友之间谈论才华与志向,增加了情感的深度。
- 山中人,灶间婢,亦惊猜:即使是山中的人和灶间的女仆,也对这份情感感到惊叹。
- 江头新涨催发:江水上涨,象征着时代的变迁与生活的变化。
- 欲去重裴回:希望再次重逢,表达了对友谊的渴望。
- 世事丝丝满鬓:人生经历的种种,让人感到白发渐生。
- 岁月匆匆上面:岁月如流,匆匆而过。
- 渴梦肺生埃:对理想的渴望与生活的压迫,形成鲜明对比。
- 酒罢听客去:喝酒后,朋友们纷纷离去,留下孤独的感觉。
- 公亦赋归来:尽管朋友要回去,但诗人仍然希望再聚。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峨眉月”比喻美好的情感。
- 拟人:如“岁月匆匆”,赋予岁月以人的特性,增强了时光流逝的感受。
- 对仗:如“握手道旧故,抵掌论人才”,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友谊的珍视与对人生无常的感慨。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情感的流露,诗人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在岁月变迁中对相聚的渴望与对离别的伤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峨眉月:象征着永恒的友谊与思念。
- 别离杯:寓意分别时的感伤与不舍。
- 醉帽:表现洒脱与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
- 江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活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峨眉月”象征什么? A. 美好的情感
B. 友谊的破裂
C. 生活的艰辛
答案:A -
“酒罢听客去”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答案:B -
诗人对友谊的态度是? A. 漠不关心
B. 珍视与思念
C. 反感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轼的经典作品,表达了对明月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风格与《水调歌头(过凌云和张太博方)》相近。
诗词对比
- 《月下独酌》(李白):同样描绘了月下的情景和对友谊与孤独的感受,但李白的笔调更加豪放,而魏了翁则更显细腻与婉约。
参考资料
- 《中国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宋词选读》
- 《魏了翁研究》
- 《中国古代文学史》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学习,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水调歌头(过凌云和张太博方)》这首诗的深刻内涵和美妙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