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翠玉楼台映碧虚,上皇曾此驻鸾舆。当时官从皆能事,只说相如有谏书。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翠玉楼台在碧空下的美丽景象,昔日的皇上曾在这里乘坐华丽的鸾舆停留下来。当时的官员们都能很好地处理政务,只是提到相如的谏书。
注释:
- 翠玉楼台:用翠玉雕刻的楼台,形容其华美,象征着高贵。
- 映碧虚:映照在碧蓝的天空之下,给人一种清新明亮的视觉感受。
- 上皇:指的是曾经的皇帝,强调历史的回顾。
- 驻鸾舆:鸾舆是一种华丽的车子,通常用来形容皇帝的车辆。
- 官从:指当时的官员们,强调他们的能力。
- 相如:指的是司马相如,是汉代著名的辞章家与政治家,以能言善辩著称。
- 谏书:劝谏的书信,表示忠臣对君主的忠诚与责任。
典故解析:
- 司马相如:汉代名士,以其才情和对国家的忠诚而闻名。他的谏书常被后人称颂,象征着忠臣的直言劝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刘昌,明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历史的思考为主。他的诗风凝练,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明代,正值国家政治变动之时,诗人通过回忆历史上的忠臣相如,表达对当时政治现状的思考和对忠臣直言的赞美。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描绘美丽的自然景色和历史人物,展现了诗人对往昔的怀念和对忠臣直言的推崇。开头的“翠玉楼台映碧虚”不仅勾勒出一幅优美的画面,更营造了诗歌的气氛,仿佛让人回到了那个辉煌的历史瞬间。接着,诗人提到“上皇曾此驻鸾舆”,通过对皇帝的描写,进一步增强了历史的厚重感。
而“当时官从皆能事”,则反映了诗人对当时官员能力的肯定,表达了一种对过去政治清明的向往。最后一句提到相如的“谏书”,则显现出诗人对忠臣直言的推崇,强调了言论的重要性。这种对比不仅使得整首诗在情感上更加深刻,也引人思考历史与现实的关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玉楼台映碧虚: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暗示着辉煌的历史与自然的和谐美。
- 上皇曾此驻鸾舆:通过历史人物的描写,增强了诗的历史感,体现了对皇权的尊重。
- 当时官从皆能事:表现出对过去政治清明的怀念,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的期许。
- 只说相如有谏书:强调忠臣的责任,展现出诗人对直言劝谏的赞美。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翠玉楼台”和“碧虚”,形成整齐的对称,增强了诗的美感。
- 隐喻:将历史与现实通过相如的谏书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对忠诚的深思。
意象分析:
- 翠玉:象征高贵与美丽,代表着理想的社会状态。
- 鸾舆:代表皇权,强调历史的重大意义。
- 相如的谏书:象征着忠诚与责任感,强调言论的重要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翠玉楼台”主要象征什么?
- A. 美丽
- B. 权力
- C. 忠诚
- D. 自然
- 答案:A
-
“上皇曾此驻鸾舆”中的“上皇”指代什么?
- A. 现任皇帝
- B. 过去的皇帝
- C. 未来的皇帝
- D. 幻想中的皇帝
-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相如是哪个朝代的人物?
- A. 汉代
- B. 唐代
- C. 宋代
- D. 明代
-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
- 《夜泊牛津》—杜甫
诗词对比:
- 比较《八月三日直内阁杨少保延话率口呈此》和《春江花月夜》,两者都表现了对自然的描绘,但前者更注重历史与政治的思考,而后者则侧重于个人情感与自然的融合。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