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和》
时间: 2025-01-03 10:52:5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马瘦未为病,不仁人乃辱。
乐哉仁者居,更对萧然竹。
何曾不解此,日食万钱肉。
宁如祗藜藿,却有阶前玉。
影乱邺侯书,颠倒手都触。
清风过馀凉,散作酒尊缘。
疏金忽琐碎,天际一钩曲。
婆娑观此身,要俗不得俗。
白话文翻译
马虽瘦弱并非病,若是不仁则是羞辱。
乐哉仁者安居,正对那萧然的竹林。
何曾不懂得这个道理,日常花费万钱吃肉。
宁可像藜藿那样清淡,却能有阶前的美玉。
影子迷乱了邺侯的书信,手中却颠倒了触碰。
清风拂过令人清凉,散作酒杯的缘分。
稀疏的金子忽然变得琐碎,天边只剩一钩弯月。
在这婆娑的身影中,想要俗中不俗。
注释
- 马瘦未为病:马的瘦弱不一定是疾病的表现。
- 不仁人乃辱:不仁爱之人反而是对他人的羞辱。
- 乐哉仁者居:仁德之人安于居所,心境愉悦。
- 日食万钱肉:日常消费极高,吃肉花费万钱。
- 祗藜藿:指一种清淡的食物,象征朴素。
- 影乱邺侯书:影子使得邺侯的书信变得模糊不清。
- 清风过馀凉:清风吹过,带来一丝凉意。
- 疏金忽琐碎:金子变得稀疏而不再珍贵。
- 婆娑观此身:在轻盈的舞姿中欣赏自己的身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郑刚中,字子真,号青禾,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自然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常常蕴含哲理,借景抒情,表现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该诗创作于宋代,社会背景复杂,士人面临着士族与贫民的矛盾,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的冲突。本诗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对仁爱和物质的反思,展现了清淡生活的理想追求。
诗歌鉴赏
《拟和》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深刻地揭示了诗人对物质与精神生活的思考。诗中反复强调仁德的重要,表明仁者安居乐业的心境是幸福的。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沉迷于奢华生活的人,他们的生活虽然表面富裕,但内心却充满空虚与羞辱。
诗中提到“日食万钱肉”,用极端的消费行为映射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物质的过度追求,暗示了这种生活方式的空虚和无意义。相较于此,诗人更倾向于“宁如祗藜藿,却有阶前玉”,这里不仅强调了生活的简朴,更蕴含了精神上的满足和内心的宁静。
整首诗在清风、竹影的意象中透出一丝清凉与淡泊,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的超然与对自我内心的追求。最后的“要俗不得俗”则是对世俗生活的一种讽刺,提醒人们在纷扰的社会中保持自我,不被物质所左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马瘦未为病,不仁人乃辱:马的瘦弱不算病,反而不仁爱之人是羞耻的。
- 乐哉仁者居,更对萧然竹:仁德之人安居乐业,面前是萧瑟的竹林,心灵宁静。
- 何曾不解此,日食万钱肉:难道不明白这一点吗?日常花费万钱吃肉,显得奢侈。
- 宁如祗藜藿,却有阶前玉:宁愿吃些简单的藜藿,也比享受奢华的美玉要好。
- 影乱邺侯书,颠倒手都触:邺侯的书信因影子而模糊,手中却反复触碰,迷失方向。
- 清风过馀凉,散作酒尊缘:清风拂过,带来一丝余凉,成为酒杯的缘分。
- 疏金忽琐碎,天际一钩曲:稀疏的金子变得琐碎,天际只剩一钩弯月。
- 婆娑观此身,要俗不得俗:在轻盈的舞姿中欣赏自己,想要世俗而不被世俗所困。
修辞手法:全诗运用对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通过对仁者与奢侈者的对比,突显出精神价值的追求。同时,意象的运用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恬淡的气息。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马:象征生命的状态与生存的艰辛。
- 仁者:象征道德与精神的追求。
- 竹:象征坚韧、清高的品质。
- 藜藿:象征朴素的生活态度。
- 清风:象征自然与内心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马瘦未为病”是指什么?
- A. 马的瘦弱是病
- B. 马的瘦弱并非病
- C. 马的肥胖是好事
-
“宁如祗藜藿”表达了什么思想?
- A. 喜欢奢华
- B. 崇尚简朴
- C. 对物质无所谓
答案: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郑刚中的《拟和》与陶渊明的《饮酒》有相似的主题,均强调了对物质生活的反思与对精神世界的追求。郑诗通过对比来展示仁者的乐趣,而陶诗则通过描绘田园生活来表现内心的安宁。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介绍宋代诗人的代表作品与风格。
- 《古典诗词鉴赏指南》 - 提供古诗词的背景、注释与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