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岂是栽松待茯苓,
且图山色镇长青。
他年行脚不归去,
留与人间作画屏。
白话文翻译:
这难道是为了栽松树等着茯苓的生长吗?
只图山的色彩常年如绿。
将来我若行脚不再归来,
愿把这美丽留给人间,作为画屏。
注释:
- 岂是:难道是。
- 栽松:种植松树。
- 茯苓:一种药用菌,常生长在松树根部。
- 且图:而且想要。
- 山色:山的色彩,指山的风景。
- 镇长青:使得常年青翠。
- 行脚:游历,行走的意思。
- 不归去:不再回来。
- 留与:留给。
- 人间:世间/人世。
- 作画屏:作为画屏,意指美景如画。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茯苓”与“松树”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绘,还是象征吉祥与长寿的意象。栽松寓意生命的延续,而茯苓则常用作药材,象征健康与长寿。诗人通过这两个意象,引申出对自然画卷的向往与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赵彦端,宋代诗人,擅长山水田园诗,作品风格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描绘隐逸生活的恬淡与闲适。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赵彦端隐居于翠微山时,诗人常在山中游玩、吟咏,表达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超脱。
诗歌鉴赏:
此诗以简练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思考。首句“岂是栽松待茯苓”以疑问句开篇,既引发读者的好奇,又暗示出诗人对种植松树的深思,松树的栽种并非为了等候茯苓的成长,而是一种对自然的情感寄托。接下来的“且图山色镇长青”则表达了诗人对山色常青的渴望,象征着一种永恒的美好。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展望未来,提到“他年行脚不归去”,流露出一种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在此,诗人表现出一种洒脱的态度,愿意将自己所见之美留给人间,作画屏,既是对自然的赞美,也是对生命的思考。
整首诗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与艺术的独特理解,反映了他隐逸生活中的宁静与淡泊。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岂是栽松待茯苓:诗人用反问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种松树并非单纯为等候茯苓的生长。
- 且图山色镇长青:表达了诗人对山景的向往,渴望自然永远保持生机。
- 他年行脚不归去:感慨人生旅途的无常,表达了对未来的思索。
- 留与人间作画屏:愿意将自然之美留给世间,传递出一种永恒的艺术价值。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美景比作画屏,表现出诗人对美的追求。
- 对仗:整首诗的对仗工整,增添了诗的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人生无常的感慨,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珍视与传承。
意象分析:
- 松树:象征长寿与坚韧,代表着生命的延续。
- 茯苓:象征健康与祝福,强调自然的恩赐。
- 山色:代表自然的美丽与永恒,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此诗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赵彦端
- C. 杜甫
-
诗人的主要情感是?
- A. 对财富的追求
- B. 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 C. 对名利的渴望
-
“作画屏”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画作
- B. 自然的美
- C. 诗人的职业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桃花源记》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比较赵彦端的《翠微山居八首》与王维的《鹿柴》,两者都描绘了山水自然,但赵的情感更为直接与洒脱,而王维则蕴含着更多的哲理和禅意。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山水田园诗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