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新繁周表权如诏亭》
时间: 2025-01-17 09:21:4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赋新繁周表权如诏亭
冯彭年 〔宋代〕
先生教子作通儒,
诗礼亲闱伯鲤趋。
亭构义方名昔著,
诏颁封爵语今符。
荣因慈孝家声振,
默契丝纶宠数殊。
善庆谁能肩懿躅,
贤哉奋达美相须。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教育和家庭德行的赞颂。诗人提到,老师教导孩子成为博学之士,诗书礼仪在家庭中流传,正如伯鲤追随老师一般。亭子的结构象征着过去的名声,而现在的诏书则是对封爵的宣告。家庭的荣光因慈爱和孝道而显得更加振奋,默默地与世无争的德行也得到了特别的宠爱。谁能承担这种美德的责任呢?真正的贤人、奋发向上的人都应该具备这样的美德。
注释
- 通儒:指通达博学之士。
- 亲闱:指亲近家门,形容家教良好。
- 伯鲤:指孔子的学生,象征追随学习。
- 亭构:亭子的构造,象征过去的荣光。
- 诏颁封爵:指朝廷的诏书,授予官爵。
- 慈孝:即慈爱与孝道,强调家庭道德。
- 默契丝纶:指默默地遵循道德规范,丝纶象征教诲。
典故解析:
- 伯鲤:出自《论语》,孔子的弟子,代表对师长的尊重与追随。
- 慈孝: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冯彭年,宋代诗人,以诗文见长,作品多关注家庭教育和道德修养,风格清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一个强调教育与道德的社会环境中,表现出诗人对家庭教育和传统美德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教育和德行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尊重。开头两句提到老师教导孩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性。诗中通过“亭构义方”和“诏颁封爵”两组对比,表现出名声与地位的象征,暗示了诗人对当时社会风气的反思。接下来“荣因慈孝家声振”,则将家庭的道德与传统美德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显示出道德修养在个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最后两句则通过设问的方式,让读者思考谁能肩负起这种美德,增强了诗的思想深度。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具有文学价值,更传达了一种深沉的文化自觉和道德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先生教子作通儒”:老师教导学生成为博学之士,说明教育的责任。
- “诗礼亲闱伯鲤趋”:诗书礼仪在家庭中流传,象征着良好的家教。
- “亭构义方名昔著”:亭子的结构象征着过去的名声,彰显历史的积淀。
- “诏颁封爵语今符”:现在的诏书是对封爵的宣告,体现社会的认可。
- “荣因慈孝家声振”:家庭的荣光源于慈爱和孝道,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 “默契丝纶宠数殊”:默默遵循道德规范,获得特别的宠爱。
- “善庆谁能肩懿躅”:反问谁能承担这种美德的责任,激发思考。
- “贤哉奋达美相须”:真正的贤人应具备奋发向上的精神和美德。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荣因慈孝”与“默契丝纶”,形成音韵上的和谐。
- 设问:增强了诗的思考深度,激发读者的共鸣。
- 象征:亭子和诏书象征着名声与地位,蕴含文化内涵。
主题思想: 整首诗强调教育与家庭德行的重要性,倡导传统美德和个人修养的结合,体现了诗人对社会风气的关注与反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亭:象征名声与历史。
- 诏:代表权威与社会认同。
- 慈孝:体现家庭教育的核心价值。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伯鲤”指的是谁?
- A. 孔子的学生
- B. 一位诗人
- C. 一位官员
-
诗中提到的“亭”象征什么?
- A. 家庭
- B. 名声与历史
- C. 教育
-
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 A. 追求名利
- B. 教育与德行的重要性
- C. 个人的奋斗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劝学》王勃
- 《登鹳雀楼》王之涣
诗词对比:
- 《劝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与本诗中的教育主题相似。
- 《登鹳雀楼》:虽主题不同,但都体现了追求卓越与高尚品德的精神。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