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赴府学释奠》
时间: 2025-01-06 15:14:16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欧阳修的《早赴府学释奠》原文如下:
羽龠兴东序,春秋纪上丁。
行祠汉丞相,学礼鲁诸生。
俎豆兼三代,樽罍奠两楹。
雾中槐市暗,日出杏坛明。
昔齿公卿胄,尝闻弦诵声。
何须向阙里,首善本西京。
白话文翻译
东风吹动乐器,春秋的岁月又到了。
在这里祭祀汉朝的丞相,礼仪的学习如同鲁国的学生。
祭品与酒器代表了三代的传统,酒杯在两根柱子之间奉上。
雾气弥漫中槐树下的集市显得昏暗,而日出时杏坛则光明璀璨。
往日的公卿贵族,曾经也听过这样的朗朗书声。
何必再向朝廷的阙门请安,学府的根基本在西京。
注释
字词注释
- 羽龠:古代乐器,通常用于祭祀和典礼。
- 春秋纪:指《春秋》这部史书,标志着时间的流转。
- 丞相:汉代的最高官职之一。
- 俎豆:祭祀用的器具。
- 奠:献上酒食等进行祭祀。
- 槐市:指槐树下的集市。
- 杏坛:古代书院的代称,象征学习和教育。
- 阙里:指朝廷的门阙,象征权力与地位。
- 西京:指古都长安,文化与教育的中心。
典故解析
- 汉丞相:指汉代丞相的祭祀,表明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
- 鲁诸生:指学习礼仪的学生,体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历史学家。他以散文和诗词见长,风格清新自然,倡导古文运动。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欧阳修担任地方官员期间,表达了他对教育和传统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思考。
诗歌鉴赏
《早赴府学释奠》是一首充满文化感和历史感的诗作,诗中既有对古代礼仪的追溯,也蕴含了对当下教育的深切关注。首句“羽龠兴东序”以乐器的起音引入,象征着新一年的开始和文化的传承。接下来的描写中,欧阳修通过祭祀汉丞相和鲁国学生的礼仪学习,展现了对历史的敬仰和对传统的坚守。诗中提到的“俎豆兼三代,樽罍奠两楹”,体现了对三代礼仪的尊重,强调了教育和文化的重要性。
而“雾中槐市暗,日出杏坛明”则是对比手法的运用,前者的昏暗与后者的明亮形成鲜明对照,暗示着知识和教育能够驱散无知的阴霾,带来光明。最后两句则表达了对于权力中心的反思,欧阳修提倡追求知识和教育的本质,而非单纯依附于权力,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羽龠兴东序:乐器的鸣响象征着春天的到来,预示着新的开始。
- 春秋纪上丁: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积淀,强调了传统的重要性。
- 行祠汉丞相:祭祀汉丞相,表现对历史人物的尊重与怀念。
- 学礼鲁诸生:提到鲁国的学生,代表了儒家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 俎豆兼三代:祭品的丰富象征着三代文化的延续。
- 樽罍奠两楹:酒器的奉献,展示了祭祀的庄重与仪式感。
- 雾中槐市暗:描绘槐树下的集市,笼罩在雾气中,象征着无知与迷茫。
- 日出杏坛明:比喻晨光照耀,象征知识的光芒。
- 昔齿公卿胄:追忆往日的公卿贵族,体现文化的传承与历史的延续。
- 何须向阙里:质疑向权力中心的依附,强调教育的根基在于真实的学习与传承。
修辞手法
- 对比:雾中槐市与日出杏坛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知识的重要性。
- 象征:杏坛象征着教育,羽龠象征着传统文化。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表达了对传统文化和教育的重视,强调了知识的光明与权力的相对性,提倡追求真实的学术精神而非单纯依附于权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羽龠:象征文化与传统的传播。
- 槐市:代表社会的繁华与人际交往。
- 杏坛:象征教育与知识的殿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早赴府学释奠》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欧阳修
C) 杜甫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日出杏坛明”意指什么?
A) 知识的光明
B) 祭祀的明亮
C) 春天的到来
答案:A -
诗中提到的“阙里”指的是什么?
A) 学校
B) 朝廷
C) 市集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前赤壁赋》:同样强调文化和历史的传承。
- 杜甫的《春望》: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思考。
诗词对比
可以对比欧阳修与李白的作品,前者更加关注传统文化的传承,后者则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两者在风格和主题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欧阳修传》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