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令子承家学,诸儒拥后尘。
无双问江夏,第一擢平津。
宣谕传黄甲,褒称对紫宸。
公师有追贲,行庆密章新。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对一位优秀人物的追思。诗中提到他的子孙将继续承袭家学,众多儒生将追随他的足迹。他在江夏的声望无与伦比,尤其是在平津(可能指一种荣誉或地位的象征)。他的宣谕如同黄甲般广为流传,受到紫宸(即皇帝)的褒奖。公师追随他的声望,庆典活动中也能看到他留下的新篇章。
注释:
- 令子:指的是“令”字,古代对人的尊称。
- 家学:家庭的学问,指世代相传的文化和学识。
- 诸儒:众多的儒生。
- 无双:形容无与伦比的优秀。
- 江夏:地名,这里指代某种声望。
- 平津:意为平坦的渡口,象征着安稳和繁荣。
- 宣谕:指发布的告示或指令。
- 黄甲:古代军人的铠甲,象征权威和威望。
- 紫宸:指皇帝的座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 公师:指个人追随的师长。
- 追贲:跟随和赞美。
- 行庆:指庆典的活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葛胜仲,宋代诗人,生平经历较少记载,但他的诗歌风格清新,善于描绘人情世故与历史变迁。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对某位杰出人物的悼念,可能是他的一位师友或后辈,表达了对该人物成就与品德的高度赞扬,展现出诗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追思的口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杰出人物的影响力和对后世的传承。首句“令子承家学”即点明了遗志的延续,说明这个人物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有所作为,值得后人学习。接下来的“诸儒拥后尘”则强调了其在众多儒生中独树一帜的地位,显示出一种崇高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
诗中“无双问江夏”更是通过地名的引用,传递了该人物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与独特性。再到“第一擢平津”,将其与平稳繁荣的象征联系在一起,暗示着他所带来的积极影响。
后两句“宣谕传黄甲,褒称对紫宸”则体现了他在政治和文化上的成就,皇帝的褒奖不仅是对个人的认可,也是对其学问和德行的肯定,突显了这个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
整首诗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既有对个体的赞美,又有对文化传承的深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敬畏和对文化的珍视。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令子承家学:指后代子孙承继父辈的学问,强调家族教育的重要性。
- 诸儒拥后尘:众多儒生追随其后,表现出他在儒学界的影响力。
- 无双问江夏:在江夏地区无人能比,体现其卓越的声望。
- 第一擢平津:在被推崇的地位中,成为第一,象征着其无可争议的成就。
- 宣谕传黄甲:他的言论和指示广为流传,代表着权威。
- 褒称对紫宸:受到了皇帝的赞赏,进一步提升了其地位。
- 公师有追贲:他所教授的知识受到追捧与尊重。
- 行庆密章新:在庆典中他所留下的成就仍在继续,象征着文化的延续。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无双问江夏,第一擢平津”,形成了工整的对称结构。
- 象征:黄甲、紫宸等词语象征着权威和地位,增强了诗歌的历史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优秀人物的追思与赞美,强调了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反映了作者对历史的敬仰。
意象分析:
- 家学:象征着传承与教育的重要性,强调文化的积累。
- 江夏:作为地名,代表着人物的卓越成就与影响力。
- 黄甲、紫宸:分别象征着权威与尊荣,表明了其地位的崇高。
- 公师:代表了敬仰与追随,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尊重。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诸儒”指的是谁?
- A. 文人
- B. 儒生
- C. 学者
- D. 政客
-
“宣谕传黄甲”中的“黄甲”象征什么?
- A. 军事力量
- B. 权威
- C. 学术
- D. 财富
-
诗中提到的“江夏”最能代表什么?
- A. 地理位置
- B. 人物声望
- C. 文化传承
- D. 政治活动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 陶渊明《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比较:“莫子宪中奉挽歌词三首”与李白《将进酒》在对历史人物的追思与豪情上,两者虽风格不同,但均体现了对人杰地灵的崇敬与赞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代诗词鉴赏指南》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