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池作》
时间: 2025-01-04 08:47:08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芙蓉池作
作者: 曹丕 〔魏晋〕
乘辇夜行游,逍遥步西园。
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
卑枝拂羽盖,修条摩苍天。
惊风扶轮毂,飞鸟翔我前。
丹霞夹明月,华星出云间。
上天垂光采,五色一何鲜。
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
遨游快心意,保己终百年。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在夜间乘坐车马游玩西园的情景,既有悠闲自在的游玩心情,又有对自然美景的细腻感受。双渠的水流滋润着四周,繁茂的树木环绕着河流,低垂的树枝轻轻拂动着车顶,笔直的树干直指苍天。突如其来的风使车轮颤动,飞鸟在前方翱翔。红色的霞光映衬着明月,华丽的星星在云间出现。上天洒下绚丽的光彩,五色光芒分外鲜艳。长寿并非松柏所能拥有,谁能真正得道成仙?我只想随心所欲地游玩,愿意保全自己,活到百年。
注释:
- 乘辇: 指乘坐车马出游。
- 双渠: 指两条水渠。
- 卑枝: 低垂的树枝。
- 修条: 笔直的树干。
- 扶轮毂: 风推动车轮。
- 丹霞: 红色的云霞。
- 华星: 明亮的星星。
- 上天垂光采: 上天洒下光彩。
- 松乔: 松树和乔木,象征长寿。
- 神仙: 指道教中得道成仙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丕(187年-226年),字子桓,魏国的第二位皇帝,文学家,书法家,尤以诗歌和散文闻名。他是曹操的次子,性情多才,擅长诗词,尤其在文学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曹丕的诗歌常以抒情和描写自然景色见长,风格清新淡雅。
创作背景:
《芙蓉池作》是曹丕在闲暇时游玩所作,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诗中不仅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反映出他对生命的哲理思考,展现了魏晋风度的洒脱与超然。
诗歌鉴赏:
《芙蓉池作》是一首充满了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诗作,曹丕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他对西园夜景的深刻感受。诗的开头以“乘辇夜行游”引入,营造出一种轻松自在的氛围,令人感受到夜游的惬意与愉悦。接着,诗人用“双渠相溉灌,嘉木绕通川”的描写,展现了自然的丰饶与生机,营造出一幅秀美的画卷。
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曹丕也通过“寿命非松乔,谁能得神仙”的反思,表达了对生命的感慨和对长生不老的向往。在他看来,长寿与否并不在于外在的条件,而在于心灵的安宁与自得。整首诗在优美的意象中融入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的洒脱与不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乘辇夜行游: 乘坐马车在夜间游玩,展现了作者的悠闲心情。
- 逍遥步西园: 在西园中漫步,感受自然的惬意。
- 双渠相溉灌: 两条水渠滋润着周围的景物,象征着生命的活力。
- 嘉木绕通川: 形容美丽的树木环绕着河流,营造出和谐美好的环境。
- 卑枝拂羽盖: 低垂的树枝轻轻拂动车顶,传达出细腻的自然感。
- 修条摩苍天: 高大的树干直指苍天,表现出大自然的雄伟。
- 惊风扶轮毂: 突如其来的风推动着车轮,增强了动态感。
- 飞鸟翔我前: 飞鸟在前方翱翔,增添了生动的气氛。
- 丹霞夹明月: 红霞与明月相映成趣,描绘了美丽的夜空。
- 华星出云间: 明亮的星星在云间闪烁,增添了夜景的神秘感。
- 上天垂光采: 上天洒下绚丽的光彩,象征着美好的祝愿。
- 五色一何鲜: 五色光芒鲜艳夺目,表现出自然的绚丽多彩。
- 寿命非松乔: 长寿并非依赖松树或乔木,表达对生命的哲理思考。
- 谁能得神仙: 反问谁能真正得道成仙,体现了对道理的自省。
- 遨游快心意: 表达作者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 保己终百年: 期望能安享百年,体现了对人生的珍重。
修辞手法:
- 比喻: “丹霞夹明月”用霞光比喻夜空的美丽。
- 拟人: “惊风扶轮毂”赋予风以人的动作,增强了动感。
- 对仗: 诗句间的对称,增强了音律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传达出一种洒脱、自由的生活态度,体现了魏晋时期文人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芙蓉: 代表美丽的自然,象征着女性的美。
- 双渠: 象征着丰饶与生命的滋润。
- 云间的华星: 代表着美好的愿望和希望。
- 明月: 象征着宁静和内心的安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芙蓉池作》的作者是谁?
- A) 曹操
- B) 曹丕
- C) 陶渊明
-
诗中提到的“卑枝拂羽盖”指的是什么?
- A) 高大的树木
- B) 低垂的树枝
- C) 笔直的树干
-
诗中的主题是什么?
- A) 自然美
- B) 人生哲理
- C) 对长寿的向往
答案:
- B) 曹丕
- B) 低垂的树枝
- B) 人生哲理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描绘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
- 王维的《山居秋暝》: 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曹丕的《芙蓉池作》和王维的《鹿柴》都展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曹丕更注重对人生哲理的反思,而王维则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参考资料:
- 《魏晋南北朝诗歌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