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关道中》

时间: 2025-01-04 07:52:56

白道晓霜迷,离灯照马嘶。

秋风满关树,残月隔河鸡。

来往非无倦,穷通岂易齐。

何年归故社,披雨剪春畦。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道晓霜迷,离灯照马嘶。
秋风满关树,残月隔河鸡。
来往非无倦,穷通岂易齐。
何年归故社,披雨剪春畦。

白话文翻译:

在白色的道路上,晨霜迷蒙,远处的灯光照耀着马的嘶鸣。
秋风吹满了关口的树木,残月照耀着河对岸的鸡鸣。
来往的旅途并非没有疲惫,困扰人生的穷通又怎能容易齐平?
何年才能回到故乡,披着雨露去剪春天的菜畦?

注释:

  • 白道:指的是白色的道路,晨霜覆盖,显得迷离。
  • 晓霜:早晨的霜,表示天气寒冷。
  • 离灯:远处的灯光,照亮了周围。
  • 马嘶:马的叫声,象征旅途中的孤独与艰辛。
  • 秋风:秋天的风,带来萧瑟的感觉。
  • 残月:未完全消失的月亮,象征时间的流逝。
  • 隔河鸡:河对岸的鸡鸣声,传递出乡愁。
  • 来往非无倦:来来往往的旅途并非没有疲惫。
  • 穷通岂易齐:生活的困境与顺利并非容易平衡。
  • 何年归故社:何时能回到故乡。
  • 披雨剪春畦:在春雨中修剪菜畦,象征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郑谷,唐代诗人,以五言诗和绝句著称。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郑谷的作品多反映当时社会的变迁与个人的遭遇。

创作背景:

《潼关道中》作于诗人旅途中,表达了他在路上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潼关是古代的重要关隘,象征着交通与交流,在这里,诗人经历了秋风与晨霜,体现出他对旅途艰辛的感慨。

诗歌鉴赏:

《潼关道中》是一首典型的旅途诗,透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在潼关行进时的心境。诗的开头用“白道晓霜迷”描绘了晨霜的迷离景象,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给人以孤寂之感。接着,远处的灯光和马的嘶鸣,勾勒出旅途的艰辛与孤独。秋风吹拂,关口的树木在风中摇曳,残月映照着河对岸的鸡鸣,增添了思乡的情绪。

在诗的后半部分,诗人反思了旅途中的疲惫和生活的艰难,感慨“穷通岂易齐”,表达了对人生起伏的深刻理解。最后一句“何年归故社”,更是将思乡之情推向高潮,展示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渴望和对故乡的深切思念。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旅途的孤独与对故乡的思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道晓霜迷:描绘了清晨的白色道路被霜迷住的情景,象征着旅途的艰辛。
  • 离灯照马嘶:远处的灯光照耀着马匹的嘶鸣,暗示旅途的孤独和无奈。
  • 秋风满关树:秋风吹动关口的树木,渲染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 残月隔河鸡:残月照耀下,河对岸传来鸡鸣声,增添了思乡的情感。
  • 来往非无倦:旅途中并非没有疲惫,表达了对人生困扰的感慨。
  • 穷通岂易齐:生活中的困境与顺利难以平衡,反映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 何年归故社: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与期盼。
  • 披雨剪春畦:在春雨中修剪菜畦,象征着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道路比作白色,增强了清晨的寒意。
  • 拟人:秋风满关树,给自然赋予了人类的情感。
  • 对仗:如“来往非无倦,穷通岂易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以旅途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困境的深刻思考。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反映了旅途的孤独与艰辛,展现出对田园生活的渴望,传达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道:象征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晓霜:代表清晨的寒冷,暗示内心的清冷与孤寂。
  • 秋风: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萧瑟的情感。
  • 残月:时间的象征,反映出对过去的怀念。
  • 故社:故乡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思乡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白道晓霜迷”中的“白道”指的是什么? A. 白色的道路
    B. 河流
    C. 田园
    D. 乡村

  2. 诗人在旅途中感到疲惫,这种疲惫是由于什么? A. 身体不适
    B. 旅途的艰辛
    C. 饥饿
    D. 寂寞

  3. “何年归故社”表达了诗人的什么情感? A. 对金钱的追求
    B. 对故乡的思念
    C. 对朋友的怀念
    D. 对理想的渴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 王维的《鹿柴》:描绘自然景色与心境的结合。

诗词对比:

  • 郑谷 vs. 王维:郑谷的《潼关道中》侧重旅途的孤独与思乡情,而王维的《鹿柴》则更多表现宁静的自然与内心的平和,两者在情感表达上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诗经解析》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