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减字木兰花(戏答)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月中笑语。万里同依光景住。
天水相围。相见无因梦见之。
诸儿娟秀。儒学传家渠自有。
自作秋衣。渐老先寒人未知。
白话文翻译:
月下的笑语声,仿佛在千里之外的光景中共存。
天与水相互环绕,彼此相见却因缘分不再,而只能在梦中重逢。
孩子们都很聪慧,家族的儒雅学问自有传承之道。
我自己缝制秋衣,渐渐年老,寒意袭来却无人知晓。
注释:
- 月中: 指月亮之中,暗指月光下的情景。
- 光景: 这里指景色或时光。
- 天水相围: 天与水相互环绕,意指自然的和谐。
- 诸儿娟秀: 指孩子们聪慧而秀丽。
- 儒学: 指儒家学说,强调人伦道德和教育。
- 秋衣: 秋天的衣服,象征寒冷的来临。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梦见之”,可理解为梦中重逢,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
- 儒家学说自古以来强调教育和传承,诗中体现了对家族传承的认同。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江西人,宋代著名诗人、书法家,北宋诗歌的代表人物之一,倡导“情景交融”的诗风。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黄庭坚晚年,表达了对家族和孩子们的关爱,及对年老渐寒的感慨。诗中流露出生活的哲学思考和对亲情的眷恋。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优美的意象和深刻的情感,展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独特感悟。诗的开头提到“月中笑语”,通过月光的映衬,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氛围,仿佛在诉说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接着“天水相围”,表现了自然的美与和谐,同时也暗示了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
诗中提到的“诸儿娟秀”,不仅是对孩子们的赞美,也反映了诗人对家族传承的自豪感。作为一位儒家传承者,黄庭坚深知教育的重要性,诗中的“儒学传家渠自有”恰如其分地揭示了这一点。
最后“自作秋衣,渐老先寒人未知”,诗人直面自己的年老与寒冷,造成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孤独感。这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感慨,也引发了对人生命运的思考。整首诗在轻松的语调中流露出深邃的哲理,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月中笑语: 通过月光下的笑语,表现出温馨的意境。
- 万里同依光景住: 指远方也有美好时光的共同依托。
- 天水相围: 自然和谐的表现,象征着包容与相互依存。
- 相见无因梦见之: 体现思念之情,梦中相见是无奈与希望的结合。
- 诸儿娟秀: 对后代的赞美,显示出对教育的重视。
- 儒学传家渠自有: 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 自作秋衣: 体现自给自足的生活态度。
- 渐老先寒人未知: 暗示孤独与对生命无常的反思。
-
修辞手法:
- 比喻: “月中笑语”比喻温馨的回忆。
- 对仗: “天水相围”和“相见无因”形成对比,增强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围绕着对自然、家庭、教育和生命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悟与情感的流露。
意象分析:
- 月: 代表思念和团圆,象征着温暖的情感。
- 天水: 自然的和谐,象征生命的轮回与包容。
- 秋衣: 寒冷的象征,暗示着岁月的无情与孤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诸儿娟秀”是指什么? A. 儒学的经典
B. 孩子们的聪慧
C. 月光的明亮 -
“天水相围”在诗中表达了什么意象? A. 人与人的隔阂
B. 自然的和谐
C. 孤独的心情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伤感与孤独
C. 期待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水调歌头》
- 李清照《如梦令》
诗词对比:
- 黄庭坚的诗歌常常带有对自然的细腻观察与情感的流露,而苏轼的作品则更偏向于豪放与磅礴。两者皆为宋代杰出诗人,却各具风格,值得深入研究。
参考资料:
- 《宋代诗人黄庭坚研究》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