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寿山》
时间: 2025-01-01 11:41:28意思解释
仁寿山
作者: 麦孟阳 〔明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端城四面皆青峰,
嶙峋巀嵲撑苍空。
神符铜鼓各献怪,
顶湖羊峡相争雄。
看看谁为此山渺,
人为胜夺天机巧。
庐阜潜移五老峰,
瀛洲分过蓬莱岛。
奇形异态最堪怜,
直如卓剑锋芒然。
轩昂耸拔如凤跃,
回旋盘郁若龙眠。
黄花翠竹森相并,
银河黛伯交辉映。
露浓拍蝶湿不飞,
云来梦鹤惊无定。
适情景物此最奇,
郡侯心赏元无私。
琪园独乐薄司马,
通衢高置诚相宜。
行歌醉舞周遭见,
徘徊尽日人忘倦。
更有高情白发翁,
倚杖步蟾看且遍。
人知共乐此山好,
君侯雅意浑难道。
徽名标榜勒贞珉,
愿期万姓归洪造。
里有仁厚俗最淳,
民多老大何精神。
漓风一洗跻寿域,
黄堂布德如阳春。
忽闻何处奏钧韶,
习习香风送韵飘。
品题未尽宜民思,
挥翰骚坛愧续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仁寿山的壮丽景色,四周都是青翠的山峰,巍峨耸立,直插苍穹。山中有神秘的铜鼓和奇特的景观,湖泊和峡谷争相辉映。人们在这山中游玩,感叹其美妙,仿佛人类的智慧也在于此山之中。庐阜和五老峰隐然相连,瀛洲似乎与蓬莱岛相接。奇异的山形令人怜惜,像锋利的宝剑一般。高耸的山峰如同飞凤一般,蜿蜒的山势像龙在沉睡。黄花与翠竹交相辉映,银河的黛色映衬着山间的美景。露水浓郁,蝴蝶因湿气而不愿飞翔,云来时如梦中的仙鹤,时而惊起。这里的风景最为奇妙,郡侯在此无私欣赏。有人独自在庭园中乐享,广阔的道路令人感到舒适。人们在这里歌唱舞蹈,徘徊整日忘却疲倦。还有一位白发翁,倚着拐杖漫步于山间。大家都知道这山的美好,然而君侯的雅意难以言表。山名被标榜,愿更多的人归向此地。这里的人们淳朴善良,许多老人精神焕发。清风一吹,寿域的美好如春光普照。忽然听见哪里传来悠扬的乐声,清香的风送来音乐的韵味。品味和题写的意境尚未尽兴,挥笔写作愧于未能续写前贤的风流。
注释:
- 端城: 形容城池四周的景色。
- 嶙峋巀嵲: 形容山峰的险峻和高耸。
- 神符铜鼓: 可能是指一些神秘的物体或传说。
- 蓬莱: 传说中的仙岛,象征仙境。
典故解析:
- 庐阜与五老峰: 可能指代中国经典名山,代表着道教文化。
- 漓风: 指漓江的风,寓意自然的清新与美好。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 麦孟阳,明代诗人,作品多描写山水风光,风格清新。
- 创作背景: 诗作灵感源于对仁寿山的游览,体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与人文情怀。
诗歌鉴赏:
这首《仁寿山》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观的诗,诗人通过对山川奇景的细腻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人文精神的向往。整首诗以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仁寿山的独特魅力。诗中不仅有对山川壮丽的赞美,更有对人文环境的深情描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诗人通过描写自然景观,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关怀,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的生活态度。在诗的最后,诗人表达了对社会和谐、民众幸福的美好期望,体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与价值观。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端城四面皆青峰: 描述仁寿山四周的青翠山峰。
- 嶙峋巀嵲撑苍空: 形容山峰的险峻和高耸入云。
- 神符铜鼓各献怪: 提到山中神秘的物体和奇特的景象。
-
修辞手法:
- 比喻: 如“直如卓剑锋芒然”,将山峰比作剑,突显其险峻。
- 拟人: “云来梦鹤惊无定”,赋予自然以生命与情感。
-
主题思想: 赞美仁寿山的自然美,表达对人文环境的思考与向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意象分析:
- 青峰: 象征着高尚和理想。
- 铜鼓: 可能代表传统文化与神秘的力量。
- 黄花翠竹: 代表自然的美好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神符铜鼓”代表什么?
- A. 自然景观
- B. 神秘物体
- C. 传统乐器
-
诗人对仁寿山的态度是:
- A. 消极
- B. 赞美
- C. 忽视
答案: 1. B 2.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望庐山瀑布》-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登高》与本诗在描写自然景观时都体现出深厚的人文情怀,但杜甫更多关注生活的艰辛,而麦孟阳则更侧重于自然的美好与和谐。
参考资料:
- 《明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山水诗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