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戏作梅花六言未就而得兰一盆并颂之三首 赵蕃 〔宋代〕 梅句商量未隐,兰诗拥并人来。 试问关山细雨,何如茅屋苍苔。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正在斟酌梅花诗句尚未完成,却意外得到一盆兰花并为之作颂。试问那关山间的细雨,又怎能比得上茅屋旁的苍苔呢?
注释: 字词注释:
- 商量:斟酌、推敲。
- 未隐:未完成。
- 拥并:意外地、突然地。
- 关山:泛指边关、边塞之地。
- 细雨:轻柔的小雨。
- 茅屋:简陋的房屋。
- 苍苔:青色的苔藓。
典故解析: 本诗未涉及具体典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原籍郑州。南宋中期著名诗人,与当时另一大诗人韩淲齐名,人称“韩赵”。其诗多为写景抒情及应酬之作,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赵蕃在创作梅花诗时,意外得到一盆兰花,遂转而赞美兰花,并对比梅花与兰花所处的环境,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梅花与兰花为题材,通过对比两种花卉所处的环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诗中“梅句商量未隐”表明诗人原本在构思梅花诗,但“兰诗拥并人来”则意外地转向了兰花,这种转折增添了诗歌的趣味性。后两句通过“关山细雨”与“茅屋苍苔”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感受。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赵蕃清新自然的诗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梅句商量未隐”:诗人原本在斟酌梅花诗句,但尚未完成。
- “兰诗拥并人来”:意外地得到一盆兰花,于是转而赞美兰花。
- “试问关山细雨”:试问那关山间的细雨。
- “何如茅屋苍苔”:又怎能比得上茅屋旁的苍苔呢?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关山细雨”与“茅屋苍苔”的对比,突出了茅屋旁苍苔的宁静与美好。
- 设问:使用设问句“试问关山细雨,何如茅屋苍苔”,增强了表达效果。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梅花与兰花的对比,以及关山细雨与茅屋苍苔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和对宁静田园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花:象征坚韧与高洁。
- 兰花:象征高雅与纯洁。
- 关山细雨:象征边塞的凄凉与艰辛。
- 茅屋苍苔:象征宁静的田园生活。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赵蕃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
诗中“梅句商量未隐”表明诗人原本在做什么? A. 写兰花诗 B. 写梅花诗 C. 欣赏兰花 D. 欣赏梅花
-
诗中“兰诗拥并人来”意味着什么? A. 诗人意外得到一盆兰花 B. 诗人意外失去一盆兰花 C. 诗人意外得到一盆梅花 D. 诗人意外失去一盆梅花
-
诗中“试问关山细雨,何如茅屋苍苔”表达了什么? A. 对边塞生活的向往 B.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C. 对细雨的喜爱 D. 对苍苔的厌恶
答案:1. B 2. B 3. A 4.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陆游《卜算子·咏梅》:通过咏梅表达了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通过咏兰表达了对高雅情操的赞美。
诗词对比:
- 赵蕃《戏作梅花六言未就而得兰一盆并颂之三首》与陆游《卜算子·咏梅》:两者都以梅花为题材,但赵蕃的诗中加入了兰花,增添了新的意象和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宋代诗词鉴赏辞典》:提供了对宋代诗词的详细鉴赏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