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柳花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翠丝窣地裹晴绵,
三月春空灞岸烟。
四下叶蕃如吐雪,
一随风起欲漫天。
池心直作浮萍化,
墄齿多将缺藓填。
恨落夕阳亭榭晚,
趁蜂趁蝶扑秋千。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柳花如翠绿的丝线一样覆盖在阳光明媚的地面上,三月的天空如烟雾般笼罩着灞河的岸边。四周的叶子繁茂,像是吐出的白雪,随风飘起,似乎要漫天飞舞。池塘的水面上浮萍成片,岸边的缺口处则长满了藓类植物。作者感到遗憾的是,夕阳西下,亭台楼阁在晚霞中显得格外凄凉,趁着蜜蜂和蝴蝶的飞舞,自己也在秋千上尽情玩耍。
注释:
- 翠丝:形容柳条细长柔软,翠绿色的丝线。
- 窣地:形容柳花轻柔地覆盖在地面上。
- 灞岸:指的是灞河的河岸。
- 蕃:繁茂生长的意思。
- 浮萍:水面上漂浮的植物。
- 墄齿:指的是岸边的缺口。
- 藓:指苔藓类植物,通常生长在湿润的环境中。
- 秋千:一种儿童玩具,通常悬挂在树上或其他高处。
典故解析:
该诗没有特别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提到的“夕阳亭榭”体现了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董嗣杲,字仲明,号岘山,北宋时期的诗人,擅长词作和诗歌。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自然,情感细腻,语言清新。
创作背景:
《柳花》创作于春季,正值柳花盛开的时节,诗人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现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诗歌鉴赏:
《柳花》是一首描写春天自然美的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开篇以“翠丝窣地裹晴绵”描绘了柳花覆盖在地面的情景,充分展现了春天的明媚和生机。接着,诗人以“叶蕃如吐雪”进一步烘托了春天的繁茂,给人一种清新而明亮的感觉。
在后面的描写中,诗人把池塘的浮萍和岸边的藓类植物作为自然的细节,体现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而最后两句“恨落夕阳亭榭晚,趁蜂趁蝶扑秋千”则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惋惜与珍视。整个诗歌充满了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出对时间流逝的感慨,具有浓厚的抒情意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翠丝窣地裹晴绵:柳花如翠绿丝线一样覆盖在阳光明媚的地面上,展现春天的生机。
- 三月春空灞岸烟:三月的天空如烟雾般笼罩着灞河的岸边,描绘出春天的朦胧美。
- 四下叶蕃如吐雪:四周的叶子繁茂,像是吐出的白雪,表现出春天的繁荣景象。
- 一随风起欲漫天:随着春风的吹动,柳花轻舞飞扬,仿佛要漫天飞舞,展现春天的活力。
- 池心直作浮萍化:池塘的水面上浮萍成片,表现出生命的繁盛。
- 墄齿多将缺藓填:岸边的缺口处长满了藓类植物,体现出自然的生机。
- 恨落夕阳亭榭晚:作者感到遗憾的是,夕阳西下,亭台楼阁显得凄凉,表现对美好时光的惋惜。
- 趁蜂趁蝶扑秋千:趁着蜜蜂和蝴蝶的飞舞,自己也在秋千上尽情玩耍,表现了对春天的享受和对生命乐观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翠丝”形容柳花的柔美。
- 对仗:如“趁蜂趁蝶”,表现出春天的活泼。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了生命,增强了诗的感染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美丽景象,表达了对生命的热爱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与感受。
意象分析:
- 柳花:象征着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 夕阳:象征着时光的流逝与无常。
- 蜂蝶:象征着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翠丝”指的是什么? A. 柳花
B. 柳树
C. 草地
答案:A -
诗人对夕阳的态度是? A. 喜欢
B. 遗憾
C. 无所谓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浮萍”象征着什么? A. 生命的消逝
B. 生命的繁盛
C. 生命的孤独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赋得古原草送别》 by 白居易
诗词对比:
- 《春晓》:与《柳花》一样,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但《春晓》更侧重于春天的早晨景象。
- 《赋得古原草送别》:同样表达了对生命和时间的感悟,但更侧重于离别的情感。
参考资料:
- 相关书目:《宋诗选》《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文章:关于董嗣杲的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