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猿洞》

时间: 2025-01-17 09:11:26

小隐灵山莫计年,此猿清啸洞门前。

当时不有胡僧唤,今日应无野迹传。

寒挂枯条申右臂,晚藏碧树忆西天。

云岩烟谷多遗种,月下三声醒客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呼猿洞
作者: 董嗣杲 〔宋代〕

小隐灵山莫计年,此猿清啸洞门前。
当时不有胡僧唤,今日应无野迹传。
寒挂枯条申右臂,晚藏碧树忆西天。
云岩烟谷多遗种,月下三声醒客眠。

白话文翻译:

在灵山隐居的小日子不必去计较年岁,这里猿猴悠然地在洞门前清啸。当年并没有胡僧来呼唤,今天也一定没有野外的痕迹流传。寒风中挂着枯枝如同延伸的手臂,傍晚藏在碧绿的树木间怀念着西天。云岩和烟谷中多有遗留的种子,月下的三声啼叫唤醒了睡梦中的客人。

注释:

  • 小隐:指隐居于小地方,过着隐逸的生活。
  • 灵山:指灵秀的山脉,隐士的栖息之地。
  • 清啸:指猿猴发出的清脆的叫声。
  • 胡僧:指外来的和尚,可能是指唐代的僧人。
  • 寒挂:寒冷中悬挂,形容萧瑟的环境。
  • 碧树:指青翠的树木。
  • 云岩烟谷:自然风光的描写,充满诗意的意象。

典故解析:

  • 胡僧:在古代,胡僧指的是来自西域的僧人,可能与佛教的传入有关。
  • 西天:泛指佛教的发源地,表明诗人对佛教的向往与怀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董嗣杲,字子直,号阮溪,宋代诗人,擅长山水诗,作品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创作于诗人隐居的岁月中,反映了其对自然与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歌鉴赏:

《呼猿洞》是一首描绘隐逸生活的山水诗,诗中通过猿啸、寒枝、碧树等意象,展现了清幽的自然环境和诗人内心的宁静。诗人在灵山隐居,抒发了对岁月的淡然和对自然的深情。开篇“莫计年”一句,表达了对世俗时间的超脱,显示出隐者的洒脱与从容。接着,诗人回忆往昔,提到没有胡僧的呼唤,反映出一种孤寂与自我封闭的状态。后两联则以“寒挂枯条”描绘了冬日的萧瑟和对西天的怀念,表现了对理想境界的向往。最后以“月下三声”收尾,既是对宁静夜晚的描绘,也是对隐士生活的真实体现,整体上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想状态,情感深邃而又宁静。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小隐灵山莫计年:隐居在灵山,不必计较年岁,表达了一种超脱的生活态度。
    • 此猿清啸洞门前:猿猴在洞门前清啸,描绘出宁静的自然环境。
    • 当时不有胡僧唤:过去没有胡僧来唤我,表现出一种孤独的生活。
    • 今日应无野迹传:今天应该也没有人来打扰,强调隐居的安宁。
    • 寒挂枯条申右臂:寒风中枯枝像手臂一样伸展,形象生动。
    • 晚藏碧树忆西天:傍晚时分藏身于碧树间,忆念理想的西天。
    • 云岩烟谷多遗种:云岩与烟谷里有很多遗留的种子,意味深长。
    • 月下三声醒客眠:月光下的三声啼叫惊醒了沉睡的客人,富有诗意。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寒挂枯条申右臂”,将枯枝比作手臂,生动形象。
    • 拟人:猿猴的清啸被赋予了情感,增强了自然的生命力。
  • 主题思想:整体上,诗歌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渴望与自然和谐共处,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意象分析:

  • :象征自然的声音与灵动。
  • 枯条:代表孤独与萧瑟的环境。
  • 碧树:象征生命与希望。
  • :代表宁静的夜晚,营造出一种恬静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胡僧”指的是哪类人? A. 外来的僧人
    B. 本地的道士
    C. 诗人的朋友
    答案:A

  2. “寒挂枯条申右臂”中的“寒”指的是什么季节? A. 春天
    B. 夏天
    C. 冬天
    答案:C

  3. 诗中最后一句“月下三声醒客眠”表现了什么样的情感? A. 兴奋
    B. 宁静
    C. 悲伤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赤壁赋》:同样描写自然与人生哲理。
  • 王维《山居秋暝》:表达隐逸生活的恬静与美好。

诗词对比

  • 王维与董嗣杲:两位诗人都描绘了隐逸生活,但王维更强调山水的美,而董嗣杲则突出了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