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重修太学诗》
时间: 2025-01-01 16:08:54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诏重修太学诗
作者: 欧阳修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汉诏崇儒术,虞庠讲帝猷。
丛楹新宝构,万杵逐欢讴。
照烂云甍丽,回环壁水流。
冠童仪盛鲁,蒿柱德同周。
舞翟弥文郁,横经盛礼修。
微生听昕鼓,愿齿夏弦游。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汉朝对儒家学术的重视,以及古代学校(太学)的重建。诗中描绘了新的校园建筑和学子们的欢快气氛。校园中,如诗如画,云彩映照着美丽的屋檐,水流环绕着墙壁。学生们身着盛装,仪态万方,像周朝的德行一样。舞蹈和音乐交融,典礼盛大而庄重。微生(无德之人)在晨鼓声中倾听,希望能像夏天的弦乐一样流畅而愉悦地游走。
注释:
- 汉诏:指汉代的诏书,强调对儒家学术的推崇。
- 虞庠:古代学校名,指古代的教育机构。
- 丛楹:指校园中的树木。
- 万杵:形容欢乐的声音,杵是用来捣东西的工具。
- 照烂:光辉灿烂。
- 冠童:指年轻的学子。
- 蒿柱:象征美德的柱子,借指儒家思想。
- 舞翟:指舞蹈,翟是古代一种舞蹈。
- 微生:指品德低下的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他以散文、诗词、词作闻名,倡导文人应当承担社会责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重修太学之际,反映了当时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儒家文化的崇尚。诗中描绘的校园生活充满了朝气,体现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诗歌鉴赏:
《诏重修太学诗》是一首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作品。诗中通过对校园环境的细致描绘,展现了儒家文化在当时社会的重要性。开头两句提到汉代的诏书和虞庠,显示出历史的延续与传承。接下来的描写则通过丰富的意象展示了校园的繁荣与学子们的朝气蓬勃。
诗中“丛楹新宝构,万杵逐欢讴”,不但描绘了校园的新气象,也暗示着学子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追求快乐与进步的精神。而“冠童仪盛鲁,蒿柱德同周”则进一步强调了学生的仪表与品德,体现了儒家文化对个人修养的重视。
在最后,诗人以“微生听昕鼓,愿齿夏弦游”收尾,表现了对未来的期望与美好的愿景。这种愿望不仅是个人的,也是对整个社会的期许,呼应了整首诗的主题:重修太学,弘扬儒学,培养有德之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汉诏崇儒术,虞庠讲帝猷:汉朝的诏书重视儒家学术,古代学校传授帝王之道。
- 丛楹新宝构,万杵逐欢讴:校园环境美丽,学生们欢声笑语,生机勃勃。
- 照烂云甍丽,回环壁水流:光辉照耀着美丽的屋顶,水流环绕,景色宜人。
- 冠童仪盛鲁,蒿柱德同周:学生们仪表端庄,德行与周朝相同。
- 舞翟弥文郁,横经盛礼修:舞蹈和音乐交融,礼仪盛大,学习氛围浓厚。
- 微生听昕鼓,愿齿夏弦游:无德之人也能在鼓声中听到美好,渴望与美好生活同游。
修辞手法:
- 对仗:如“丛楹新宝构,万杵逐欢讴”,对称工整,增强音乐感。
- 比喻:如“愿齿夏弦游”,将生活的美好比作悠扬的乐声,传达出希望与憧憬。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儒家学术的崇尚、对教育事业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美好前景的期待。
意象分析:
- 丛楹:象征自然与文化的交融。
- 万杵:表达了学子们的热情与活力。
- 云甍:象征校园的庄严与美丽。
- 冠童:代表年轻学子对未来的追求。
- 舞翟:象征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汉诏”主要表达了什么? A. 对道教的推崇
B. 对儒家学术的重视
C. 对佛教的崇拜
D. 对文学的否定 -
诗中“万杵逐欢讴”中的“万杵”指的是? A. 一种乐器
B. 学生的欢声
C. 祭祀用具
D. 学习工具 -
诗的主要意象是什么? A. 战争
B. 教育与文化
C. 自然风光
D. 街市繁华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诗词对比:
- 欧阳修的《诏重修太学诗》与李白的《庐山谣》均体现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但前者侧重于教育与文化,后者则更倾向于自然与自由。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欧阳修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