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读秦纪 林景熙 〔宋代〕 琅玕台上晚云平,虎视眈眈隘八宏。 万里不知人半死,三山空觅草长生。 兆来鬼璧沙丘近,威动神鞭海石惊。 书外有书焚不尽,一编圯上汉功名。
白话文翻译:
琅玕台上晚云平静,虎视眈眈地占据了广阔的空间。 万里之外的人们不知自己已半死,三山之中空寻长生草。 鬼璧的预兆临近沙丘,神鞭的威力使海石震惊。 书籍之外还有未焚尽的书,一编在圯上记录着汉朝的功名。
注释:
- 琅玕台:古代传说中的仙境之地。
- 虎视眈眈:形容目光凶猛,有侵略性。
- 隘八宏:形容空间广阔。
- 三山:指传说中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
- 鬼璧:传说中的宝物,象征不祥之兆。
- 沙丘:指秦始皇的陵墓。
- 神鞭:传说中的神奇鞭子,有巨大威力。
- 圯上:指史书,记录历史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宋代诗人,其诗多表现对时政的关切和对历史的反思。此诗通过对秦始皇的批判,反映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社会动荡,作者通过对秦始皇的批判,隐喻对当时政治的不满和对历史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的批判,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典故,如“琅玕台”、“虎视眈眈”、“三山”、“鬼璧”、“神鞭”等,构建了一个宏大的历史和神话背景。通过对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的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权力和欲望的批判。同时,诗中的“书外有书焚不尽”一句,暗示了知识和文化的不可毁灭性,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琅玕台上晚云平:以琅玕台为背景,描绘了一幅晚云平静的景象,暗示了一种超脱尘世的氛围。
- 虎视眈眈隘八宏:用“虎视眈眈”形容秦始皇的野心和侵略性,占据了广阔的空间。
- 万里不知人半死:讽刺秦始皇远征万里,却不知人民已半死。
- 三山空觅草长生:讽刺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却在三山中空寻长生草。
- 兆来鬼璧沙丘近:鬼璧的预兆临近沙丘,暗示秦始皇的死亡和灭亡。
- 威动神鞭海石惊:神鞭的威力使海石震惊,形容秦始皇的威势。
- 书外有书焚不尽:暗示知识和文化的不可毁灭性。
- 一编圯上汉功名:在史书上记录着汉朝的功名,暗示历史的传承。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虎视眈眈”比喻秦始皇的野心。
- 拟人:如“威动神鞭海石惊”将神鞭拟人化,形容其威力。
- 对仗:如“万里不知人半死,三山空觅草长生”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秦始皇的批判,表达了作者对权力和欲望的批判,以及对知识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意象分析:
- 琅玕台:象征仙境,超脱尘世。
- 虎视眈眈:象征野心和侵略性。
- 三山:象征追求长生不老的虚幻。
- 鬼璧:象征不祥之兆。
- 神鞭:象征威势和权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琅玕台”象征什么? A. 仙境 B. 战场 C. 宫殿
- “虎视眈眈隘八宏”中的“虎视眈眈”形容什么? A. 野心 B. 恐惧 C. 平静
- “三山空觅草长生”讽刺了什么? A. 追求长生不老 B. 寻找宝藏 C. 旅游
- “书外有书焚不尽”暗示了什么? A. 知识和文化的不可毁灭性 B. 书籍的易燃性 C. 书籍的珍贵
答案:1. A 2. A 3. A 4.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牧《阿房宫赋》:通过对阿房宫的描写,批判了秦始皇的暴政。
- 李白《古风·其三十四》:通过对秦始皇的批判,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思。
诗词对比:
- 林景熙《读秦纪》与杜牧《阿房宫赋》:两者都通过对秦始皇的批判,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思。
- 林景熙《读秦纪》与李白《古风·其三十四》:两者都通过对秦始皇的批判,表达了对权力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林景熙的诗作,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古诗十九首》:收录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
- 《李太白全集》:收录了李白的《古风·其三十四》,提供了详细的注释和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