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点绛唇
背壁灯残,卧听檐雨难成寐。
井梧飘坠,历历蛩声细。
数尽更筹,滴尽罗巾泪。
如何睡,甫能得睡,梦到相思地。
白话文翻译:
灯光已经暗淡,我躺在床上听着屋檐的雨声,难以入睡。
井边的梧桐树叶随风飘落,清晰可闻的蟋蟀声细细入耳。
我数尽了更替的时辰,泪水浸湿了我的罗巾。
我该如何入睡呢?才刚刚能合上眼,便梦到了思念的地方。
注释:
字词注释:
- 背壁:靠着墙壁。
- 灯残:灯光微弱,快要熄灭。
- 卧听:躺着听。
- 檐雨:屋檐滴落的雨。
- 井梧:井旁的梧桐树。
- 蛩声:蟋蟀的叫声。
- 更筹:更替的时辰。
- 罗巾:用丝绸制成的巾,古时常用来擦泪或盖头。
- 相思地:思念的地方,指思念的人或情景。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井梧”与“蛩声”暗示了孤独与思念的氛围,井与梧桐在古诗词中常用来表达离愁别绪,蟋蟀又常是孤独的象征。此外,诗中“梦到相思地”表现了对爱人的深切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蔡伸,字仲明,号少白,南宋时期的词人,擅长小令。其词风细腻,情感真挚,常以个人情感为主题,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这首词写于蔡伸对所爱之人的思念之情,反映了他在寂静夜晚的孤独与忧伤,结合当时社会背景,表露出对美好爱情的渴望和对离别的无奈。
诗歌鉴赏:
这首《点绛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情感表达了作者在夜深人静时的孤独与思念。开篇“背壁灯残”一句,便设置了一个寂静的夜晚场景,灯光微弱,给人一种凄凉的感觉。接着,作者通过“卧听檐雨”传达了他无法入睡的心境,雨声成为了他内心情感的映照。
“井梧飘坠,历历蛩声细”通过自然环境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孤独的氛围。井边的梧桐树和细微的蟋蟀声,仿佛在为他的思念伴奏,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切的孤独感。随着“数尽更筹,滴尽罗巾泪”,作者将情感推向高潮,泪水的滴落不仅是对思念的直接反映,更是他心中无尽苦楚的体现。
最后一句“梦到相思地”,则是情感的转折,尽管现实是如此孤寂,但在梦中却能与爱人相见,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渴望。整首词情感真挚,意象丰富,是一首经典的思念之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背壁灯残:描绘了夜晚的宁静与孤独,灯光微弱,暗示着一种无助和渴望。
- 卧听檐雨难成寐:听着雨声,无法沉沉入睡,表明内心的烦躁与思念。
- 井梧飘坠:井边的梧桐树叶在风中飘落,象征着离别与思念。
- 历历蛩声细:清晰的蟋蟀声细细入耳,营造了孤独的氛围。
- 数尽更筹:数着时间的流逝,暗示着漫长的等待与思念。
- 滴尽罗巾泪:泪水浸湿了罗巾,直接表达了痛苦与悲伤。
- 如何睡:对入睡的疑问,表明心理的挣扎。
- 甫能得睡,梦到相思地:虽然难以入睡,但一旦入梦,便能见到思念之人,表达了对爱情的渴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灯残”暗喻心情的凄凉。
- 对仗:如“数尽更筹,滴尽罗巾泪”,增强了语言的韵律感。
- 拟人:将蟋蟀声形象化,使其成为孤独的陪伴者。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着思念与孤独,表达了对爱人的深刻怀念,充满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灯光:象征希望与温暖,但在此处却显得微弱。
- 雨声:代表忧伤与孤独,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
- 梧桐:常与离别、思念相关联。
- 蟋蟀:象征孤寂,传达内心的孤独感。
- 泪水:直接表达了思念与痛苦的情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背壁灯残”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快
B. 孤独
C. 愤怒
答案:B -
“井梧飘坠”中的“井梧”指的是什么?
A. 一种花
B. 一种树
C. 一种水
答案:B -
“滴尽罗巾泪”说明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A. 快乐
B. 愤怒
C. 悲伤
答案: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描写思念与孤独的情感。
- 温庭筠的《梅花落》:表达思念的忧伤。
诗词对比:
- 蔡伸的《点绛唇》与李清照的《如梦令》:两者均以思念为主题,但蔡伸更注重环境氛围的渲染,而李清照则通过具体的事物描绘情感。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词源》
- 《古代诗词欣赏与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