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古刹》
时间: 2025-01-17 09:25: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高突起如苍玉,万古名高更幽独。
不向金门驾玉舆,却作青山卧乡曲。
昔谈不二法门中,鳌更劫换毗耶空。
借问禅僧何处去,长鲸捲浪翻秋风。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高耸如玉的古刹,历经万古仍然显得幽静而独特。它不需要金门和华丽的车驾,而是像青山一样安卧在乡村的曲折之中。曾经谈论的“不二法门”在这里仿佛也经历了时间的变迁,似乎鳌鱼与毗耶的空灵都有了新的理解。有人问禅僧要去何处,禅僧的回答如同秋风卷起长鲸在波浪中翻腾。
注释:
- 苍玉:比喻高耸的山岳,色彩如同苍玉一般。
- 金门:象征富贵和荣耀。
- 玉舆:指豪华的车驾,常用来形容王侯贵族的出行工具。
- 不二法门:佛教术语,指唯一的真实之法。
- 鳌:传说中的大海怪,象征着劫难。
- 毗耶:指佛教中的空性或虚无。
- 长鲸捲浪:比喻禅僧的去处,意指他在自然与哲学的波动中寻找自我。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黄受益,明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作品多聚焦于自然与哲理的结合。
-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黄受益游览象山古刹时所作,反映了他对自然景观与内心修行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高耸的山岳为起点,传达了一种超然物外的境界。作者通过对古刹的描写,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崇敬与向往。诗中"高高突起如苍玉"的描写,让人感受到那种巍峨的气势,似乎时间在这里凝固,万古流转而不变。接下来的"不向金门驾玉舆",则表明了一个人对物质的淡泊,强调了精神的追求。
在"昔谈不二法门中"的句子中,作者引入了佛教的哲理,使整首诗充满了哲学的深度。诗人借用“鳌”的意象,揭示了生命中的困境与挑战,而“毗耶空”则引导读者思考生与死、实与虚之间的关系。最后一句“借问禅僧何处去”,更是恰如其分地表现了对禅宗的探索与反思。
整首诗在意象的运用上非常丰富,既有自然的壮丽,又有哲理的深邃,展现了诗人在面对此情此景时的思维与情感,值得深思与品味。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高高突起如苍玉":描绘古刹的高耸,强调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形象。
- "万古名高更幽独":古刹经历了漫长的历史,仍然显得幽静。
- "不向金门驾玉舆":强调对物质的超脱,寓意精神境界的追求。
- "却作青山卧乡曲":古刹与自然融为一体,体现出和谐的美感。
- "昔谈不二法门中":引入佛教哲理,暗示内在的修行。
- "鳌更劫换毗耶空":象征着生命的波折与哲理的空灵。
- "借问禅僧何处去":表现对禅宗的探索。
- "长鲸捲浪翻秋风":描绘禅僧的去处,寓意哲思的波动。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高高突起如苍玉”,将古刹比喻为苍玉,强调了其美丽与高贵。
- 对仗:整首诗在用词和句式上都保持了对仗的美感,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借问禅僧”使自然与人文情感相结合,增添了诗的生动性。
-
主题思想: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对自然与心灵的探索,表达了对内心宁静的渴望和对物质世界的超然态度,体现了诗人对禅宗哲学的理解与追求。
意象分析:
- 苍玉:象征着高尚、纯洁的精神追求。
- 金门与玉舆:象征物质财富与地位的虚幻,强调了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 青山:自然的象征,代表着安宁与和谐。
- 鳌与毗耶:象征生命中的困境与哲学的空灵,体现了人对生命深刻的思考。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高高突起如苍玉”是比喻什么?
- A. 高山
- B. 古刹
- C. 苍玉
- “不向金门驾玉舆”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对物质的追求
- B. 对精神的追求
- C. 对时间的思考
- “借问禅僧何处去”中的禅僧象征着什么?
- A. 富贵
- B. 内心的探索
- C. 自然的力量
- 诗中“高高突起如苍玉”是比喻什么?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
- 李白《庐山谣》
-
诗词对比:
- 王维与黄受益的作品均表现了自然与心灵的和谐,但王维更注重于山水的描绘,而黄受益则在自然中融入了深厚的哲理思考。
参考资料:
- 《明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诗词的世界:从古至今的诗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