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嘲聂崇义
作者: 郭忠恕 〔宋代〕
近贵全为聩,攀龙即是聋。
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诗中意指,近世的权贵多是盲聋之人,依靠攀附权势而得志。即便是耳朵长了三个,终究也无法成为聪明的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聩:形容人愚蠢、无知。
- 攀龙:比喻依附于权势或有权有势的人。
- 即是:就是,表明一种关系或状态。
- 三个耳:夸张的说法,指耳朵多但依旧聋。
- 聪:聪明、灵敏。
典故解析:
“攀龙”源于古代对权贵的比喻,常用以形容那些依附于权势者而获得地位和利益的人。这种现象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这种现象的讽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郭忠恕,宋代诗人,以讽刺诗著称,常通过诗歌表达对时政的看法和对社会现象的批评。他的作品风格犀利,语言简练,深受后人推崇。
创作背景:
本诗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士人道德观念受到挑战的时期。诗人以此诗抨击那些依附权贵、缺乏真实才华的人,反映出对社会现象的不满。
诗歌鉴赏
《嘲聂崇义》是一首充满讽刺意味的诗作,诗中不仅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一些人通过攀附权贵而获得地位的现象,更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无奈与愤怒。诗的开头“近贵全为聩”,直接指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权贵之人往往愚昧无知,而不是凭借真正的才华。这里的“聩”字,生动地描绘了权贵们的无能与盲目。
接下来的“攀龙即是聋”,则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强调了攀附权势的代价,即使得到了权力和地位,但实际上依然是无所作为的聋子。最后一句“虽然三个耳,其奈不成聪”,通过夸张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即便耳朵再多,也无法改变一个人的愚蠢。整首诗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了深刻的社会批判,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敏锐观察与独特见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近贵全为聩:当今的权贵多是愚蠢之人。
- 攀龙即是聋:依附权势者的人,最终也变得无知。
- 虽然三个耳:即使有多个耳朵,象征着聆听的能力。
- 其奈不成聪:但仍然无法变得聪明。
修辞手法:
- 比喻:用“攀龙”比喻依附权贵,生动形象。
- 夸张:三个耳朵的比喻,强调愚蠢的无奈。
- 对比:将聪明与愚笨进行对比,突出主题。
主题思想:
诗歌的中心思想在于批判那些依附于权贵而获得地位却缺乏真正才智的人,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诗人对这种现象的愤怒和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耳:象征聆听与智慧,三个耳朵的意象强调了愚蠢。
- 龙:象征权势,表明社会的等级制度。
- 聩:象征无知与愚蠢的状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近贵全为聩”中的“聩”是什么意思?
A. 聪明
B. 愚蠢
C. 富有 -
“攀龙即是聋”中的“龙”象征什么?
A. 地位
B. 权力
C. 财富 -
诗中提到的“三个耳”主要表达了什么含义?
A. 听力
B. 愚蠢
C. 重要性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同样揭示社会的不公与困境。
- 白居易《卖炭翁》:通过叙述小人物的辛苦,反映社会问题。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庐山谣》相比,郭忠恕的《嘲聂崇义》更侧重于对社会现象的讽刺,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个人的豪情与壮志。两者在风格上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尖锐而犀利,后者则洒脱而自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大全》
- 《郭忠恕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