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武堂下新渠》
时间: 2025-01-04 08:44:4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方渠新凿北林开,流水遥经画阁来。 洗耳厌闻夸势利,濯缨羞去傍尘埃。 不忧待月乾诗笔,已欲看华泛酒杯。 却忆虎溪桥上过,夜凉临砌尚徘徊。
白话文翻译:
新开凿的渠道在北边的林地展开,流水远远地流经华丽的楼阁。 我厌倦了听到那些夸耀权势和利益的声音,宁愿清洗自己的耳朵,也不愿沾染尘埃。 我不担心等待月色来激发我的诗兴,已经想要欣赏花朵并举杯畅饮。 我回忆起曾在虎溪桥上走过,夜晚凉爽时,我还在台阶旁徘徊。
注释:
字词注释:
- 方渠:新开凿的渠道。
- 北林:北边的林地。
- 画阁:华丽的楼阁。
- 洗耳:比喻清除杂念,不愿听世俗之言。
- 夸势利:夸耀权势和利益。
- 濯缨:清洗帽带,比喻保持清高。
- 乾诗笔:指等待灵感写诗。
- 看华:欣赏花朵。
- 虎溪桥:地名,可能指诗人曾经去过的地方。
典故解析:
- 洗耳:出自《庄子·外物》,比喻清除杂念,不愿听世俗之言。
- 濯缨:出自《楚辞·渔父》,比喻保持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欧阳修、王安石、苏轼并称“宋四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含蓄深沉著称,尤其擅长写景抒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新开凿的渠道旁的心境,表达了对世俗权势和利益的厌倦,以及对清高生活的向往。诗中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新开凿的渠道和流水的意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诗中“洗耳厌闻夸势利,濯缨羞去傍尘埃”一句,表达了诗人对清高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权势的鄙视。后两句“不忧待月乾诗笔,已欲看华泛酒杯”则展现了诗人对诗歌创作和美好生活的热爱。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方渠新凿北林开,流水遥经画阁来。
- 新开凿的渠道在北边的林地展开,流水远远地流经华丽的楼阁。
- 用词:“方渠”、“北林”、“画阁”描绘了具体的场景。
- 意象:新渠道、流水、画阁,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
-
洗耳厌闻夸势利,濯缨羞去傍尘埃。
- 我厌倦了听到那些夸耀权势和利益的声音,宁愿清洗自己的耳朵,也不愿沾染尘埃。
- 用词:“洗耳”、“夸势利”、“濯缨”表达了诗人的态度。
- 意象:洗耳、濯缨,象征清高和超脱。
-
不忧待月乾诗笔,已欲看华泛酒杯。
- 我不担心等待月色来激发我的诗兴,已经想要欣赏花朵并举杯畅饮。
- 用词:“待月”、“乾诗笔”、“看华”、“泛酒杯”展现了诗人的生活情趣。
- 意象:月色、花朵、酒杯,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却忆虎溪桥上过,夜凉临砌尚徘徊。
- 我回忆起曾在虎溪桥上走过,夜晚凉爽时,我还在台阶旁徘徊。
- 用词:“却忆”、“虎溪桥”、“夜凉”、“徘徊”表达了诗人的回忆和情感。
- 意象:虎溪桥、夜凉、台阶,营造了一种宁静和怀旧的氛围。
修辞手法:
- 比喻:“洗耳”比喻清除杂念,“濯缨”比喻保持清高。
- 拟人:“流水遥经画阁来”中的“流水”被赋予了动态和生命。
- 对仗:“洗耳厌闻夸势利,濯缨羞去傍尘埃”中的对仗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清高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对清高境界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方渠:新开凿的渠道,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 流水:象征着生命的流动和时间的流逝。
- 画阁:华丽的楼阁,象征着世俗的繁华和权势。
- 洗耳:清除杂念,象征着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 濯缨:保持清高,象征着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待月:等待灵感,象征着对诗歌创作的热爱。
- 看华:欣赏花朵,象征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虎溪桥:地名,象征着回忆和怀旧。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洗耳厌闻夸势利”中的“洗耳”比喻什么? A. 清除杂念 B. 清洗耳朵 C. 听音乐 D. 学习新知识
-
诗中“濯缨羞去傍尘埃”中的“濯缨”比喻什么? A. 清洗帽带 B. 保持清高 C. 洗衣服 D. 做家务
-
诗中“不忧待月乾诗笔”中的“待月”象征什么? A. 等待月亮 B. 等待灵感 C. 等待朋友 D. 等待机会
-
诗中“已欲看华泛酒杯”中的“看华”象征什么? A. 看花 B. 看画 C. 看风景 D. 看电影
答案:
- A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 王安石《泊船瓜洲》
-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诗词对比:
- 曾巩的《阅武堂下新渠》与欧阳修的《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都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但曾巩的诗更注重表达对清高生活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曾巩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