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风景正高洁,岁律忽峥嵘。岸竹森如束,山田漫已耕。溪寒幽石出,岫远暮云横。试问螭头吏,谁令向此行。
白话文翻译:
自然风景高雅纯洁,岁月规律突然变得严峻。岸边的竹子密集如束,山间的田地已经广泛耕作。溪水寒冷,幽深的石头显露出来,山峰遥远,傍晚的云彩横亘。试问那些官员,是谁命令他们来到这里。
注释:
- 岁律:指时间的规律或节奏。
- 峥嵘:形容山势高峻,这里比喻时间的严峻。
- 森如束:形容竹子密集如捆绑。
- 岫:山峰。
- 螭头吏:指官员,螭头是古代建筑上的一种装饰,常用来象征官员。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纲(1083-1140),字伯纪,号梁溪,宋代政治家、文学家。他曾任宰相,主张抗金,是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李纲的诗文多反映其政治主张和人生观,风格刚健有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李纲巡视或旅行时所作,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官员职责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竹林、田野、溪流和山峰的描绘,展现了作者对高洁自然风景的欣赏。诗中的“岁律忽峥嵘”暗示了时间的无情和人生的变迁,而“试问螭头吏,谁令向此行”则反映了作者对官员职责和使命的思考。整体上,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诗歌的典型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景正高洁”:开篇即赞美自然风景的高雅纯洁。
- “岁律忽峥嵘”:用“峥嵘”形容时间的严峻,暗示人生的变迁。
- “岸竹森如束”:描绘岸边竹子密集如捆绑,形象生动。
- “山田漫已耕”:说明山间的田地已经广泛耕作,展现了农耕景象。
- “溪寒幽石出”:通过“寒”和“幽”字,描绘溪水的冷冽和石头的深邃。
- “岫远暮云横”:用“远”和“横”字,描绘山峰的遥远和傍晚云彩的横亘。
- “试问螭头吏,谁令向此行”:提出疑问,思考官员的职责和使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森如束”比喻竹子密集。
- 拟人:如“岁律忽峥嵘”将时间拟人化。
- 对仗:如“溪寒幽石出,岫远暮云横”中的对仗。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高洁风景的欣赏和对官员职责的思考,体现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感悟。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如“岸竹”、“山田”、“溪寒”、“岫远”等,都具有丰富的意象意义,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和深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岁律忽峥嵘”形容的是什么? A. 时间的严峻 B. 山势的高峻 C. 竹子的密集 D. 田地的耕作 答案:A
-
“试问螭头吏,谁令向此行”中的“螭头吏”指的是什么? A. 官员 B. 士兵 C. 农民 D. 商人 答案: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题西林壁》:同样以自然景色为背景,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李纲的《遣兴 其三》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李纲的诗更多地融入了对官员职责的思考,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展现了隐逸生活的宁静和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纲的多首诗作,有助于深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思想。
- 《宋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有助于理解李纲诗歌的背景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