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雨 李纲 〔宋代〕 春晚雨声碎,天深云影低。萧萧度远岫,脉脉涨前溪。芳润归花蕾,清寒作燕泥。池塘梦生草,碧色已凄迷。
白话文翻译:
春末时节,雨声细碎,天空深邃,云影低垂。雨声萧萧,越过远山,溪水脉脉,渐渐涨满。雨水滋润了花蕾,清寒的天气使燕子筑巢的泥土更加湿润。池塘边的梦中,草儿生长,碧绿的景色已经显得凄迷。
注释:
- 春晚:春末时节。
- 雨声碎:形容雨声细碎。
- 天深:天空深邃。
- 云影低:云层低垂。
- 萧萧:形容雨声。
- 远岫:远处的山峰。
- 脉脉:形容水流缓缓流动的样子。
- 涨前溪:溪水渐渐涨满。
- 芳润:指雨水滋润。
- 花蕾:未开放的花朵。
- 清寒:清冷的天气。
- 燕泥:燕子筑巢用的泥土。
- 池塘梦生草:池塘边的梦中,草儿生长。
- 碧色已凄迷:碧绿的景色已经显得凄迷。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纲(1083年-1140年),字伯纪,号梁溪,宋代政治家、文学家。他曾任宰相,主张抗金,是南宋初年的重要政治人物。李纲的诗文多反映其政治主张和忧国忧民的情怀,风格沉郁顿挫。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春末时节的雨景,通过对雨声、云影、溪水、花蕾等自然景象的细腻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春雨为主题,通过对春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末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情感。诗中“春晚雨声碎”一句,既描绘了雨声的细碎,又暗示了春末时节的宁静与深沉。“天深云影低”则进一步加深了天空的深邃和云层的低垂,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又宁静的氛围。“萧萧度远岫,脉脉涨前溪”描绘了雨声越过远山,溪水渐渐涨满的景象,动静结合,生动传神。“芳润归花蕾,清寒作燕泥”则通过对雨水滋润花蕾和燕子筑巢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清寒的气息。最后两句“池塘梦生草,碧色已凄迷”则通过对池塘边草儿生长和碧绿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情感细腻,是一首优秀的春雨诗。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晚雨声碎”:春末时节,雨声细碎,暗示了春末的宁静与深沉。
- “天深云影低”:天空深邃,云层低垂,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又宁静的氛围。
- “萧萧度远岫”:雨声萧萧,越过远山,动静结合,生动传神。
- “脉脉涨前溪”:溪水脉脉,渐渐涨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
- “芳润归花蕾”:雨水滋润了花蕾,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清寒的气息。
- “清寒作燕泥”:清寒的天气使燕子筑巢的泥土更加湿润,展现了春天的生机和清寒的气息。
- “池塘梦生草”:池塘边的梦中,草儿生长,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碧色已凄迷”:碧绿的景色已经显得凄迷,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
修辞手法:
- 比喻:“雨声碎”比喻雨声细碎,“云影低”比喻云层低垂。
- 拟人:“脉脉涨前溪”拟人化地描绘了溪水缓缓流动的样子。
- 对仗:“萧萧度远岫,脉脉涨前溪”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春雨的细腻描绘,展现了春末时节的自然景象和诗人的情感。诗中通过对雨声、云影、溪水、花蕾等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感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雨声碎:细碎的雨声。
- 天深:深邃的天空。
- 云影低:低垂的云层。
- 萧萧:形容雨声。
- 远岫:远处的山峰。
- 脉脉:形容水流缓缓流动的样子。
- 涨前溪:溪水渐渐涨满。
- 芳润:雨水滋润。
- 花蕾:未开放的花朵。
- 清寒:清冷的天气。
- 燕泥:燕子筑巢用的泥土。
- 池塘梦生草:池塘边的梦中,草儿生长。
- 碧色已凄迷:碧绿的景色已经显得凄迷。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春晚雨声碎”一句,描绘了什么景象? A. 春末时节的宁静与深沉 B. 春末时节的热闹与喧嚣 C. 春末时节的清新与明媚 D. 春末时节的凄凉与哀愁
-
诗中“天深云影低”一句,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A. 压抑而又宁静 B. 轻松而又愉悦 C. 紧张而又激动 D. 悲伤而又忧郁
-
诗中“萧萧度远岫,脉脉涨前溪”一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A. 比喻 B. 拟人 C. 对仗 D. 排比
-
诗中“芳润归花蕾,清寒作燕泥”一句,表达了什么主题? A. 春天的生机和清寒的气息 B. 春天的温暖和明媚的气息 C. 春天的凄凉和哀愁的气息 D. 春天的清新和明亮的气息
答案:
- A
- A
- C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夜喜雨》:描绘春雨的喜悦,与李纲的这首诗形成对比。
- 王维《山居秋暝》:描绘秋雨的宁静,与春雨形成季节上的对比。
诗词对比:
- 杜甫《春夜喜雨》与李纲《春雨》:杜甫的诗喜悦,李纲的诗沉静,情感基调不同。
- 王维《山居秋暝》与李纲《春雨》:王维的诗宁静,李纲的诗深沉,季节和情感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李纲的诗作,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其诗歌风格。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提供了丰富的诗歌鉴赏资料,有助于深入理解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