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乐声催遍上华裀,回雪光中不见尘。
今日同间易惆怅,当筵踏月更何人。
白话文翻译:
乐声在华美的宴会中响起,银色的月光照耀着,却看不见一丝尘埃。今天这样的聚会容易让人感到惆怅,月下的舞者又有谁在此时此刻共舞呢?
注释:
- 华裀:华丽的宴席或舞台,指盛大的聚会场所。
- 回雪光:形容明亮的月光,犹如雪光般纯净。
- 惆怅:心中感到忧伤和失落。
- 当筵:在筵席上,指宴会之中。
- 踏月:在月光下起舞,形容舞者在月光下翩翩起舞的情景。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姜特立(约1083-1130),字子伟,号天池,南宋时期的诗人,才华横溢,擅长诗词,作品风格清新隽永。
-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中秋佳节,正值月明之夜,诗人身处宴席,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与聚会的惆怅,对时光流逝和人生短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中秋节的盛况以及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开头两句,乐声与月光交织,营造出一种美丽而宁静的氛围。在华丽的宴会上,音乐响起,仿佛将人们带入了一个梦幻的境界。这种场景让人感受到节日的欢愉与宁静。然而,随着诗句的展开,诗人却抒发了内心的惆怅,似乎在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欢乐,因为这样的相聚是短暂而易逝的。诗人在描写月下舞者时,既表现了对美好时光的向往,也流露出对孤独与失落的深思。整首诗通过对比欢庆的表象与内心的忧伤,展现了人们在节日中常常会经历的矛盾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乐声催遍上华裀":乐音在华美的宴会上不断响起,渲染了欢乐的气氛。
- "回雪光中不见尘":月光明亮如雪,映照之下显得格外清净,没有一丝尘埃,象征着纯洁与宁静。
- "今日同间易惆怅":尽管今天大家欢聚一堂,但内心的惆怅却在悄然滋生。
- "当筵踏月更何人":在这样的月夜宴会上,能与谁共舞呢?表达了孤独与渴望的情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雪光,形象地表现出月光的清亮与纯洁。
- 对仗:诗句结构对称,增加了美感,如“乐声催遍”与“回雪光中”。
-
主题思想:诗歌通过对欢乐与孤独的对比,探讨了人们在节庆时光中内心的复杂情感,提醒人们珍惜当下的美好。
意象分析:
- 乐声:象征欢乐与热闹,代表着节日的气氛。
- 月光:象征着纯洁、宁静,同时也引发人们对时间流逝的思考。
- 舞者:象征着青春与活力,也代表着人们对自由与欢乐的追求。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华裀”指的是什么? a) 宴席
b) 舞台
c) 家庭
答案:a) 宴席 -
“回雪光”形容的是哪种光? a) 太阳光
b) 月光
c) 灯光
答案:b) 月光 -
诗中表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欢乐
b) 惆怅
c) 愤怒
答案:b) 惆怅
-
诗词比较与延伸:
-
相关作品推荐:
-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李白的《静夜思》
-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水调歌头》同样表达在中秋节的思乡情怀,与姜特立的《中秋追和李方叔咏舞者》在节日的背景下,展现了不同的情感层面。苏轼的作品更倾向于对亲人的思念,而姜特立则在欢庆中流露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古诗词百家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