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我来久矣了穷通,出处谁能与众同。
此去便须专一壑,人生何必作三公。
白话文翻译:
我来到这里已经很久了,经历了许多的艰难和顺利,谁能与我分享这段经历呢?此时此刻我必须选择一条专心致志的道路,人生何必追求那些高官厚禄呢?
注释:
- 久矣:很久,表示时间长。
- 穷通:艰难和顺利,指经历的波折与成就。
- 出处:指经历、来历。
- 专一壑:专心走一条路,这里的“壑”有深渊、沟壑的意思,隐喻专注于某一方向。
- 三公:指古代的三位最高官员,象征高官厚禄。
典故解析:
“三公”是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的重要职位,分别是太师、太傅、太保,代表着最高的权力与地位。在诗中提及,暗示作者对仕途的淡然态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字宪之,号白云,宋代文学家,擅长诗词,作品多表现个人情怀与社会观察,常有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作者生活的时期,可能受到当时社会对仕途的看法与个人理想的影响。诗人经过长时间的思考,表达出对人生选择的反思。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态度。首句“我来久矣了穷通”承载了诗人对自己经历的总结,透露出一种对人生历程的清醒认知。接下来的“出处谁能与众同”不仅表达了孤独感,也暗示了个体在社会中难以找到志同道合者的无奈。最后两句则是一种积极的选择,诗人强调了专注的重要性,尤其在面对人生的选择时,走一条专一的道路比追求名利更为重要。这种对名利的超然态度,反映出诗人对人生价值的独到见解,具有深刻的哲理性。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我来久矣了穷通”:表达了诗人对自己人生经历的感慨与总结。
- “出处谁能与众同”:流露出诗人对孤独和独特经历的感慨。
- “此去便须专一壑”:强调选择专注和坚定的决心。
- “人生何必作三公”:对名利的轻视,表达了追求内心安宁的重要性。
-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穷通”与“出处”,形成了意象上的平衡。
- 比喻:将人生道路比作沟壑,形象地表现出选择的重要性。
-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强调在复杂的社会中,个体应选择专注于自我价值的实现,而非追逐外在的名利。
意象分析:
- 穷通:象征人生的艰难与顺利,反映人生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
- 壑:象征人生道路的深邃与专注,暗示选择的重要性。
- 三公:象征权力与地位,反映出诗人对名利的超然态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穷通”是指什么?
- A. 贫穷与富有
- B. 艰难与顺利
- C. 失落与成功
-
“三公”在诗中象征什么?
- A. 朋友
- B. 权力与地位
- C. 财富
-
诗人对名利的态度是?
- A. 追求
- B. 轻视
- C. 渴望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相思》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对比姜特立的这首诗与王维的《相思》,两者均体现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王维更强调情感的投入,而姜特立则更加注重个人选择与内心的平静。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诗经与古诗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