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时间: 2025-01-17 10:41:1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
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
鼓棹路崎曲,指景限西隅。
江山岂不险?归子念前涂。
凯风负我心,戢楪守穷湖。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
谁言客舟远?近瞻百里余。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归乡途中所感受到的复杂情感。一路上,我沿着归家的路走,心中期待着再次见到故居。第一次欣喜是伺候在温暖的笑颜下,第二次喜悦则是见到了老朋友。桨声摇荡在曲折的水路上,指向那西方的风景。难道江山没有险阻吗?我心中挂念着过去的路途。温暖的春风似乎背负着我的心情,我在这穷湖之畔静静守候。高耸的草木看不见尽头,夏天的树林稀疏而孤独。谁说客船会远航?我近距离地望着百里之外的风景,向南岭的方向延目,却不禁空叹将来何去何从。
注释:
- 行行:形容沿路而行。
- 循归路:沿着回家的道路。
- 计日:计算日子,期待归家。
- 温颜:温和的面容。
- 鼓棹:划船时击打桨的声音。
- 崎曲:崎岖曲折的路。
- 江山:指自然风光,包含山川湖海的美丽。
- 凯风:温暖愉快的春风。
- 戢楪:静静守护,戢为止息,楪为水中的一种植物。
- 高莽:高大的草木。
- 夏木:夏天的树木。
- 延目识南岭:放眼南岭,寻求方向。
- 空叹:无奈叹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东晋时期著名诗人和隐士。他以“桃花源记”而闻名,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陶渊明的诗风清新自然,情感真挚,常常通过描绘自然景象表达内心情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庚子年五月,陶渊明在远离都城的旅途中,面对归乡的期待与自然景物,感怀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表现出对故乡的思念与归属感。
诗歌鉴赏:
陶渊明的这首《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其一》是一首充满思乡情怀的作品。全诗通过描绘归途的景象,展现了作者内心细腻而复杂的情感。开篇“行行循归路,计日望旧居”,诗人以行走作为引子,表达了回归故乡的渴望和期待。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回望过去的生活,还对即将重逢的温暖面容和老朋友感到欣喜。
诗中描绘了崎岖的水路与险峻的江山,暗示归途的艰辛与不易,但正是这种艰难,使得归乡的意义愈加深厚。之后,诗人又通过“凯风负我心”的比喻,引入了自然的元素,表现出他内心的宁静和对自然的依恋。高耸的草木和稀疏的树林,象征着生命的孤独与无常,映射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
最后,诗人用“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作为结尾,既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也加深了对故乡的思考。整首诗在细腻的意象与情感的交织中,展示了陶渊明那种对人世的深刻洞察和对自然的热爱,读来令人心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行行循归路:沿着归家的道路行走,表达出归乡的情感。
- 计日望旧居:期待着回到熟悉的地方,心中充满了向往。
- 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作者的喜悦来自于亲友的陪伴,体现了人际关系的温暖。
- 鼓棹路崎曲:描绘舟行水路的艰辛与美丽,增添了旅途的生动感。
- 指景限西隅:指向远方的风景,体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细致观察。
- 江山岂不险?:反问句,强调归途的艰难与不易。
- 凯风负我心:春风轻抚,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 高莽眇无界,夏木独森疏:描绘自然景象,表达人生的孤独和无常。
- 谁言客舟远?:对归乡的渴望,反问中流露出对未来的思考。
- 延目识南岭,空叹将焉如!:结尾的沉思,表现出对未来的迷茫与惆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凯风负我心”,比喻春风带来的心情。
- 对仗:诗中句式工整,增强了节奏感。
- 排比:通过连续的意象描绘,强化了情感的表达。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归乡之路,表达了对故乡深切的思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诗人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景象和内心的情感,展现了对生活深刻的省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路:象征着故乡与归属感。
- 温颜:代表亲情与友情的温暖。
- 江山:自然的险阻,象征人生的挑战。
- 凯风:春风带来的宁静心境。
- 夏木:生机与孤独并存的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人想念的是哪个地方?
- a) 朋友的家
- b) 自己的故乡
- c) 都城
-
诗中提到的“凯风”象征什么?
- a) 生命的力量
- b) 内心的宁静
- c) 友情的温暖
-
诗人对于未来的态度是?
- a) 充满希望
- b) 有些迷茫
- c) 毫不在意
答案:
- b) 自己的故乡
- b) 内心的宁静
- b) 有些迷茫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同样展示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王维的《山居秋暝》:对自然的描绘与对隐逸生活的热爱。
诗词对比:
比较陶渊明与李白的归乡情感,陶渊明的诗更细腻而内敛,而李白则以豪放的情感表达对自由的向往。
参考资料:
- 《陶渊明诗全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陶渊明生平与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