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拙轩颂
作者: 黄庭坚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
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
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何况头上安头,屋下盖屋。
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白话文翻译:
寻找巧妙的东西是可行的,但拙劣的东西又从何而来呢?
在沙盆中打破一问,狂妄之人因此而明白。
弄巧反而成了拙,像为蛇画上脚一样。
何况是头上再添一个头,屋下再盖一个屋。
最后,巧妙的人总是有余,而拙劣的人则显得不足。
注释:
- 觅巧: 寻找巧妙的事物。
- 得拙: 得到拙劣的东西。
- 打破沙盆: 意指打破表面的平静,进行深入的探讨。
- 狂子: 这里指的是狂妄自大的年轻人。
- 弄巧成拙: 原本想要巧妙,结果却弄得很拙。
- 蛇画足: 比喻多此一举,反而弄巧成拙。
- 毕竟: 终究,最后的意思。
典故解析:
- 画蛇添足: 出自《战国策》,比喻做了多余的事情,反而使事情变得更糟。
- 安头、盖屋: 这两句强调了逻辑上的荒谬,意在反映追求复杂的结果往往会导致不必要的麻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与苏轼、米芾并称,为“宋四家”之一。他的诗风清新,擅长用典,追求意境与哲理的结合。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黄庭坚生活的晚期,反映了他对艺术与人生态度的思考,强调在追求巧妙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简朴与真诚的价值。
诗歌鉴赏:
《拙轩颂》通过一种反讽的手法,探讨了“巧”与“拙”的辩证关系。诗歌的开头直接提出问题,强调寻找巧妙事物的无奈和拙劣的由来,接着用“打破沙盆一问”这一形象化的表达,引导读者思考。此句不仅仅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思,更是对自身内心的剖析。
接下来的比喻“弄巧成拙”,则强化了“巧”与“拙”的对立,展现出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技巧的弊端。诗中提到的“画蛇添足”成了一个经典的比喻,指出过度的追求反而导致了失败。
最后以“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收尾,点明了主题,巧妙与拙劣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这种对立关系使得整首诗更具深度。黄庭坚在这里借用哲理的思考,引导读者反思生活中的许多现象,提醒人们在复杂的艺术追求中,应追求真实、自然的表达。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觅巧了不可,得拙从何来: 追求巧妙的事情是难以实现的,拙劣的东西又从何而来?
- 打破沙盆一问,狂子因此眼开: 通过打破表面的安宁,询问深层次的问题,愚妄的人因此而开悟。
- 弄巧成拙,为蛇画足: 本想表现巧妙,反而画蛇添足,成了拙劣的表现。
- 何况头上安头,屋下盖屋: 这更是种荒谬的表现,强调了思考的逻辑性。
- 毕竟巧者有余,拙者不足: 总结了前面所说,巧妙的人多而拙劣的人少。
-
修辞手法:
- 比喻: “弄巧成拙”为生动的比喻,生动形象。
- 对仗: 整首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主题思想: 本诗的主题在于对“巧”与“拙”的反思,强调在艺术创作与生活中,追求技巧的同时,也要保持真实与朴素。
意象分析:
- 沙盆: 象征表面的安宁与无知。
- 狂子: 代表那些追求表面巧妙而易于迷失的人。
- 蛇与脚: 反映了多余与复杂的象征,强调简单的智慧才是最有价值的。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弄巧成拙”这一成语的含义是什么?
- A. 追求完美
- B. 本想巧妙,结果反而失败
- C. 只顾表面
- D. 创造新意
-
“狂子”在诗中指的是:
- A. 年轻人
- B. 智者
- C. 失落者
- D. 追求者
答案: 1-B; 2-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画蛇添足》- 这是一则寓言故事,与《拙轩颂》的主题相近,强调了多做无益的道理。
诗词对比:
- 李白的《将进酒》: 该诗同样通过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表现出一种洒脱与豪放的情绪。
- 杜甫的《春望》: 对比黄庭坚的诗歌,杜甫更注重社会现实的刻画与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全书》
- 《黄庭坚与宋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