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虚飘飘,风寒吹絮浪,春水暖冰桥。
势缓垂线,声乾叶下条。
雨中沤点随流水,风里彩云横碧霄。
虚飘飘,比时富贵犹坚牢。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景象,风中飘荡着寒冷的花絮,春水温暖了冰冻的桥面。万物生长,力量虽然缓慢,却如悬挂的细线,轻声细语地传递着生命的气息。雨水滴落在流水中,随水而去;风中彩云横亘于碧蓝的天空。这一切的虚飘飘,与世间的富贵相比,依然显得坚固而真实。
注释:
- 虚飘飘:形容事物轻盈而无根基,象征着不真实或浮躁。
- 风寒:指冷风,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吹絮浪:花絮在风中飞舞,形象地描述春天的轻盈。
- 春水暖冰桥:春水解冻了冰桥,寓意万物复苏。
- 势缓垂线:形容事物生长的缓慢而自然。
- 声乾叶下条:轻柔的声音在树下飘荡。
- 沤点:雨点落在水面上,形成涟漪。
- 彩云横碧霄:彩云在蓝天中悠然自得。
- 比时富贵犹坚牢:与世俗的富贵相比,这种自然之美更为坚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作,尤其擅长于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虚飘飘》系列诗作反映了苏轼对生活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热爱,尤其在经历人生波折后,他更加强调内心的平和与宁静,诗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观察和哲理的思考。
诗歌鉴赏:
苏轼的《虚飘飘三首》其三,以其轻盈的意象和深邃的哲理引人深思。开头“虚飘飘”一词,便设定了整首诗的基调,既有对春天轻盈气息的描绘,也蕴含对于世事浮华的反思。诗中描绘的春水、飘絮、彩云等意象,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景图,恰如其分地体现了自然的美与生命的活力。
在描写中,苏轼使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拟人、对仗等,使得景物更显生动。比如“春水暖冰桥”,不仅是对春季气候的描写,更是对自然复苏的象征。而后面的“势缓垂线,声乾叶下条”,则展现了万物生长的缓慢与宁静,仿佛一切都在静静孕育着生命的希望。
最后一句“虚飘飘,比时富贵犹坚牢”,更是将整首诗的哲理升华。与世俗的浮华相比,这种自然的美与生机显得更加坚固与真实,反映了苏轼对人生的独特理解和对自然的深切感悟。这不仅是对春天的赞美,更是对内心平和、真实自我的追求,体现了苏轼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哲学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虚飘飘:开篇描绘一种轻盈的状态,暗示着诗意的飘渺。
- 风寒吹絮浪:寒风中,花絮在空中飘荡,展现了春天的气息。
- 春水暖冰桥:春水解冻,象征着万物复苏。
- 势缓垂线:表现事物发展缓慢却稳固。
- 声乾叶下条:描写春天的细腻音响,富有生活气息。
- 雨中沤点随流水:描绘雨水的轻盈,随水而流,形成一幅生动的春景。
- 风里彩云横碧霄:彩云在蓝天中自如地漂浮,象征着自由与宁静。
- 虚飘飘,比时富贵犹坚牢:强调自然的真实与坚固,超越了世俗的浮华。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虚飘飘”,对事物的状态进行形象化描绘。
- 拟人:如“声乾叶下条”,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特征。
- 对仗:如“雨中沤点随流水,风里彩云横碧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传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人生哲理的思考。与世俗的富贵相比,诗人更看重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真实,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深刻理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水:象征着生机与希望,代表着自然的复苏。
- 冰桥:象征着冬季的结束,春天的到来。
- 絮浪:象征着轻盈与无根,反映了世事的浮华。
- 彩云:象征着自由与梦想,表达了对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虚飘飘”主要描述了什么状态?
- A. 稳固
- B. 轻盈无根
- C. 繁华
- D. 浑厚
-
诗中“春水暖冰桥”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春天的温暖
- B. 冬天的残留
- C. 人生的无常
- D. 传统的坚实
-
诗的最后一句强调了什么?
- A. 自然的虚无
- B. 富贵的浮华
- C. 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 D. 生命的短暂
答案:
- B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王维的《鹿柴》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拿苏轼的《虚飘飘》与王维的《鹿柴》相比,前者更侧重于描绘生命的流动与自然的变化,而后者则表现了对宁静和隐逸生活的追求。两首诗都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但各自的情感基调与表现手法迥异,苏轼的诗中有更多的哲理思考,而王维则更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全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