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清淮蜀汴》

时间: 2025-01-04 06:58:40

清淮蜀汴。

更在江西岸。

红旆到时黄叶乱。

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

停骖访古踟蹰。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平乐·清淮蜀汴
作者:苏轼

清淮蜀汴。更在江西岸。
红旆到时黄叶乱。霜入梁王故苑。
秋原何处携壶。停骖访古踟蹰。
双庙遗风尚在,漆园傲吏应无。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词描绘了清淮、蜀地和汴京的美丽景色,尤其是在江西的岸边。每到秋天,红色的旗帜在风中飘扬,四周的黄叶纷纷而落。霜寒的气息已经渗入梁王的旧苑。秋天的原野上,携壶而行的我,不禁停下马车,踏上这条追寻古迹的路。那双庙的余风依然存在,而漆园中傲然的官吏,应该是没有的了。

注释:

  • 清淮: 指清澈的淮水。
  • 蜀汴: 蜀地和汴京,描述了地理位置。
  • 红旆: 红色的旗帜。
  • 黄叶乱: 秋季落叶的景象。
  • 霜入: 表示霜降的时节。
  • 梁王: 指梁武帝。
  • 双庙: 可能指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庙宇。
  • 漆园: 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园林或景观。

典故解析:

  • 梁王故苑: 梁武帝的遗迹,象征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
  • 双庙: 可能指的是与某位名人或历史事件相关的庙宇,体现了对历史的追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他的诗词兼具豪放与细腻,被誉为“词宗”,其作品影响深远。

创作背景:

这首词创作于苏轼晚年,反映了他对故乡的思念和对历史的感慨。在经历了政治风波与个人遭遇后,他对过去的回忆愈发深刻。

诗歌鉴赏:

这首词在描绘秋天的景象时,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之美与历史的交融。开头的“清淮蜀汴”便以地理位置引入,展现出作者的广阔视野。接着,红旗与黄叶的对比,生动地刻画了秋天的萧瑟与美丽。词中通过“霜入梁王故苑”这一句,带出了历史的厚重感,仿佛霜冷的空气中传来往日的回响。

接下来的“秋原何处携壶”表达了作者在美景中思考与回忆,人生的无常与往事的追忆交织在一起。“停骖访古踟蹰”则表现出一种徘徊与沉思,仿佛在古迹中寻找自己的足迹。最后的“漆园傲吏应无”不仅表达了对官场的讽刺,也流露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历史与人生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清淮蜀汴: 引入地理背景,表现出诗人对广袤大地的热爱。
  • 更在江西岸: 点明地点,增加了亲近感。
  • 红旆到时黄叶乱: 通过颜色对比,表现秋天的美感与飘零的惆怅。
  • 霜入梁王故苑: 体现了历史的沧桑与人事的变迁。
  • 秋原何处携壶: 反映了诗人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
  • 停骖访古踟蹰: 表达了对古迹的敬仰与对往事的追忆。
  • 双庙遗风尚在: 彰显历史遗迹的存续。
  • 漆园傲吏应无: 体现了对官场的批判与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修辞手法:

  • 对仗: 如“清淮蜀汴”与“更在江西岸”,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 比喻: 将自然景象与历史情感相结合,增强了诗的表现力。
  • 拟人: 在描写秋天时,赋予自然以情感,使景物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词反映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对历史的感慨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表现出一种追求理想与真实的情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红旆: 象征着激情与活力。
  • 黄叶: 代表着衰败与离别。
  • : 预示着寒冷与时间的流逝。
  • 双庙: 连接了历史与现实,象征着文化的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红旆到时黄叶乱”主要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春天的生机
    • B. 秋天的萧瑟
    • C. 夏天的热烈
  2. “霜入梁王故苑”中的“霜”象征着什么?

    • A. 温暖
    • B. 时间的流逝
    • C. 秋天的丰收
  3. 诗中提到的“双庙”最可能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植物
    • B. 古代的庙宇
    • C. 一种音乐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表现了对孤独与自然的思考。
  • 辛弃疾《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反映了对人生与理想的追求。

诗词对比:

  • 苏轼《水调歌头》与此词都表现了对自然与历史的思考,但前者更加豪放,后者则显得细腻而沉思。两者在情感表达与艺术手法上各具特色,展示了苏轼多样的艺术风格。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文学史》
  • 《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