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
时间: 2025-01-04 09:19:25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酒渴思茶漫扣门,那知竹里是仙村。
已闻龟策通神语,更看龙蛇落笔痕。
色瘁形枯应笑屈,道存目击岂非温。
归来独扫空斋卧,犹恐微言入梦魂。
白话文翻译:
我渴望饮茶,随意地敲响门扉,没想到这里竟是仙人的村落。
我已经听说龟甲可以通神,接下来更想看龙蛇的笔迹。
面色憔悴,形体枯瘦,想必我应当自嘲;
道理存在于眼前的所见,难道不温暖吗?
归来后我独自清扫空荡荡的书房,
仍然害怕那微妙的言辞会扰乱我的梦境。
注释:
- 酒渴思茶:渴望饮茶的状态,表露出内心的渴望和无奈。
- 竹里是仙村:竹林中隐藏着的仙人居所,象征着世外桃源。
- 龟策:古代用龟甲占卜的工具,此处指代通神的能力。
- 龙蛇落笔痕:指神灵所留下的笔迹,代表着深奥的道理。
- 色瘁形枯:形容人的面容憔悴,体态消瘦。
- 道存目击:指的是通过眼睛所见所闻来体察道理。
- 微言:细微之言,可能影响梦境的言语。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因其诗文成就卓越而被誉为“苏东坡”。在政治上,苏轼历任多个官职,但因政治斗争多次遭贬。其诗词作品兼具豪放与细腻,反映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个性。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诗人常常在自然环境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和内心的平静。在一次偶然的访客中,他感受到了仙人般的宁静与超脱。这首诗表达了他对人间烦恼的逃避和对道理的追寻。
诗歌鉴赏:
《是日偶至野人汪氏之居有神降于其室自称天人》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诗中,苏轼通过与仙人相会的经历,探讨了人类对超越世俗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诗的开头描绘了他渴望饮茶的情景,这种渴望不仅是生理上的需求,更是心灵对宁静的渴望。接着,诗人揭示了这个竹林中隐藏的仙人村落,传达出一种世外桃源的感觉,仿佛在暗示人们在纷扰的尘世中仍可以找到心灵的归宿。
在中间部分,诗人提到“已闻龟策通神语,更看龙蛇落笔痕”,这句显示了他对古老智慧的敬畏与向往,龟甲和龙蛇都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符号,象征着智慧和神秘。这一部分的意象深刻,反映了诗人对道理的思考和对宇宙万象的探讨。
最后两句,诗人归来后,独自扫荡空斋,表现出一种孤独与沉思的状态,似乎在思索自己在尘世中的位置与价值。即便在这片宁静中,诗人仍然担忧微言细语会打扰到自己的梦境,反映出他对内心宁静的珍视。
整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调,搭配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的从容与智慧,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酒渴思茶漫扣门:诗人渴望饮茶,随意敲门,表现出一种无奈和期待。
- 那知竹里是仙村:没想到这里竟是隐秘的仙人居所,传达出惊喜与奇妙。
- 已闻龟策通神语:提到古代占卜的工具,象征着智慧与神秘,暗示对真理的追寻。
- 更看龙蛇落笔痕:想要看到神灵的笔迹,象征着道理的深邃和难以捉摸。
- 色瘁形枯应笑屈:自己面容憔悴,身体虚弱,表示对世事的无奈和自嘲。
- 道存目击岂非温:强调道理存在于眼前的所见所闻,带来内心的温暖。
- 归来独扫空斋卧:回到家中,独自清扫空荡的书房,反映出孤独的境遇。
- 犹恐微言入梦魂:担心细微的言辞会影响自己的梦境,表达对内心宁静的珍视。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龙蛇落笔痕”,用龙蛇象征神秘的笔迹,增强了诗意。
- 拟人:诗中提到的“微言”似乎有生命,能影响梦境,赋予抽象概念以情感。
- 对仗:诗句结构工整,形成了和谐的韵律感,使得诗歌更加优美。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在世俗中的孤独与对真理的渴望,表现出追求内心宁静与智慧的理想。通过与仙人的相会,诗人反思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体现了超越尘世的哲思。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酒:代表人间的欢愉与烦恼。
- 茶:象征宁静与心灵的平和。
- 竹里:隐喻自然与世外桃源。
- 龟策:代表智慧与占卜的神秘。
- 龙蛇:象征着力量与神秘的笔迹。
- 空斋:代表孤独与思索的空间。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自我内心的深刻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苏轼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渴望? A. 酒
B. 茶
C. 食物
D. 梦 -
诗中提到的“龟策”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
C. 权力
D. 美德 -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怎样的情感? A. 喜悦
B. 孤独与思索
C. 愤怒
D. 忧伤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 陶渊明的《饮酒》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同样表现出对自由与欢乐的追求,但更加豪放与奔放。
- 杜甫《月夜忆舍弟》:着重于思乡与忧虑,情感更为沉重。
- 陶渊明《饮酒》:展现隐逸生活的恬淡与闲适,体现出对自然的热爱。
这些作品在主题上各有侧重,展示了不同诗人对人生不同方面的感悟与表达。
参考资料:
- 《苏轼诗文选》
- 《宋代文学史》
- 《中国古代诗歌选》
- 《古典诗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