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雨》

时间: 2025-01-17 10:13:57

岁秋固多雨,每恨不及时。

黄麈蔽赤日,苗槁已不迟。

踏车声如雷,力尽真何为!

天岂不念民,云族风散之。

穷民守稼泣,便恐化棘茨;妻子不望活,所惧尊老饥。

我愿上天仁,顾哀民语悲;鞭龙起风霆,尚继丰年诗。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闵雨
作者:陆游 〔宋代〕

岁秋固多雨,每恨不及时。
黄麈蔽赤日,苗槁已不迟。
踏车声如雷,力尽真何为!
天岂不念民,云族风散之。
穷民守稼泣,便恐化棘茨。
妻子不望活,所惧尊老饥。
我愿上天仁,顾哀民语悲。
鞭龙起风霆,尚继丰年诗。

白话文翻译

秋天本就多雨,我常常感到遗憾,雨来得不及时。
黄昏的雨雾遮蔽了阳光,禾苗枯萎已经来不及了。
车轱辘的声音如雷鸣般响亮,努力工作到底为了什么?
上天难道不念及百姓的苦难吗?
云彩散去,风也停了,穷苦的百姓守着田地悲泣,
害怕生活变得像荆棘一样艰难。
妻子和孩子们连生存的希望都没有,最担心的是年老的父母挨饿。
我希望上天能够仁慈,关注百姓的悲苦。
即使是龙腾风起,也要祈愿来年丰收。

注释

  • 黄麈:指黄昏时分的雾气,遮蔽阳光。
  • 苗槁:禾苗枯萎,表示农作物受到影响。
  • 踏车:农田中耕作的车子。
  • 穷民守稼泣:穷苦的百姓在田地里哭泣。
  • 棘茨:比喻生活艰难,荆棘丛生。
  • 尊老饥:年老的人面临饥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其诗词以豪放、激昂著称,常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南宋时期,正值国家动荡、民生艰难之时。陆游深感农民的苦难,因而写下此诗来抒发对人民的忧虑和对自然灾害的无奈。

诗歌鉴赏

《闵雨》是陆游对秋雨的思考与对民生的关切。诗中充满着对自然变化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诗的开头便点出秋天多雨的特点,但随即表达出雨来得不及时,禾苗枯萎的无奈。陆游通过“踏车声如雷”来描绘农民在田间的辛劳,然而这种辛苦似乎并没有换来应有的回报,反而让人感到无奈与绝望。

接下来,诗人通过对“天岂不念民”的质问,强调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对立,表现出一种对上天的控诉与期望。诗中提到穷苦的百姓在田间泣哭,显示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刻同情与关怀。末尾的愿望“我愿上天仁,顾哀民语悲”,表达了对上天的期盼,渴望能有一丝仁爱降临,减轻人民的苦难。

整首诗情感真挚,字句铿锵,既有对自然的感慨,又有对人间疾苦的感悟,令人感同身受。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前两句通过描绘秋雨的情景引入主题,揭示了时节与农作物之间的矛盾。
    • 中间部分则转向对农民生活的描绘,表现出他们在自然灾害面前的无力与悲凉。
    • 结尾的愿景则是对未来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关怀。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踏车声”比作雷声,增强了农作的紧迫感。
    • 反问:通过“天岂不念民”表达了对自然和上天的不满与期待。
    • 对仗:全诗句式工整,对仗工巧,增强了诗的音乐感。
  • 主题思想:全诗反映了作者对秋雨时节农民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抒发了对人民疾苦的同情以及对上天仁慈的期盼。

意象分析

  • :象征着自然的变化,同时也是农民生存的希望与无奈。
  • 雷声:象征着农民的辛苦与奋斗,传达出一种紧迫感。
  • 荆棘:象征着生活的艰难与困苦,暗示着对未来的不安。

互动学习

  •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黄麈”指的是什么?
      • A. 太阳
      • B. 雾气
      • C. 雨水
    2. 诗中提到“穷民守稼泣”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愉悦
      • B. 悲伤
      • C. 兴奋
    3.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愿望?
      • A. 对未来的绝望
      • B. 对上天的期盼
      • C. 对自然的无奈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展现了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怀。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了对生命轮回和生存状态的思考。

诗词对比: 陆游的《闵雨》与杜甫的《春望》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都是对民生的关注与对自然的感慨。杜甫的诗中更加强调了战乱对人民的影响,而陆游则侧重于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两者都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