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
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
白话文翻译:
一整片地区的葡萄已经成熟,秋天的山上苜蓿生长茂盛。
关外的天空常常阴雨绵绵,边境的河流却因干旱而无法形成。
羌族的女子轻巧地点燃烽火,胡族的孩子在制作骆驼。
我自伤年华已逝,经历了太多的动乱与苦难。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县:指一个县,表示范围。
- 苜蓿:一种植物,常用于喂养牲畜,象征丰收。
- 关云:指边关地区的天气,通常多雨。
- 塞水:边境的河流。
- 羌女:羌族的女子,代表当地民族。
- 轻烽燧:点燃烽火,表示警报,轻巧地做这件事情。
- 胡儿:这里指胡族的孩子。
- 骆驼:一种耐旱的动物,常用于运输。
- 自伤迟暮眼:自我感伤年纪已大,眼神的无奈。
- 丧乱饱经过:经历了动乱,心中充满苦痛。
典故解析:
- 烽火:古代用于传递军事消息的信号,点燃烽火表示紧急情况。
- 塞水:边塞区域的水流不畅,隐喻边疆的艰苦环境。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诗作以其深厚的历史感和社会责任感著称,常常关注民生疾苦,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寓目》创作于安史之乱时期,杜甫目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心中充满忧虑和感伤,表达了对时局的无奈和对生命短暂的感慨。
诗歌鉴赏:
《寓目》这首诗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开篇“葡萄熟,秋山苜蓿多”,展现了一幅丰收的秋景,然而紧接着“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则转而描绘了边疆地区阴雨连绵和干旱的矛盾,暗示了战乱带来的自然灾害与人们的生活困境。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不仅描绘了边疆人民的生活场景,也隐含了民族间的交流与冲突。最后两句“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则是作者对自己年华已逝的感慨以及对历史沧桑的无奈,表现出一种沉重的情感。
整首诗在景与情的交融中,展现了杜甫深厚的人文关怀和对时局的忧虑,体现了其作为伟大诗人的深邃思想与艺术成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县葡萄熟,秋山苜蓿多。:描绘了丰收的景象,象征着自然的富饶与希望。
- 关云常带雨,塞水不成河。:展示了边境地区的阴郁天气和干涸的水流,反映了战乱下的困境。
- 羌女轻烽燧,胡儿制骆驼。:描绘了边疆民族的生活场景,展现了他们的日常与艰辛。
- 自伤迟暮眼,丧乱饱经过。:表达了对个人经历和历史变迁的感慨,揭示了诗人内心的伤痛。
修辞手法:
- 对比:丰收的自然景象与动荡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 拟人:通过“关云常带雨”赋予自然以情感,增强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描绘边疆的自然景象与人们的生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动荡和个人命运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们苦难的关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葡萄:象征着丰收和希望。
- 苜蓿:代表生命的延续与繁荣。
- 烽火:象征着危险与警觉。
- 骆驼:象征着艰难的生活与运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关云常带雨”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轻松愉快
B. 伤感忧愁
C. 激昂澎湃 -
“羌女轻烽燧”中“烽燧”是指什么? A. 照明
B. 传递信号的火
C. 祭祀用火 -
诗中“自伤迟暮眼”反映了诗人对什么的感慨? A. 年龄的增长和经历的苦难
B. 自然的美好
C. 对未来的期望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月下独酌》
- 白居易的《琵琶行》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与《寓目》:两首诗均表现了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但《春望》更多地关注春天的希望,而《寓目》则更侧重于对动乱的感慨。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杜甫传》
- 《唐代诗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