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长至日与同舍游北山
岁晚山同色,湖平雾不收。
寒云低阁雪,佳节静供愁。
竹柏森严立,蒲荷索莫休。
瘦筇知脚力,政尔耐清游。
白话文翻译:
在冬至的日子,我和同舍的朋友游览北山。
岁末时分,山色与湖色浑然一体,雾气弥漫,无法散去。
寒冷的云层低垂在阁楼之上,雪花飘落,佳节的气氛让人愈加忧愁。
竹子与柏树挺拔而立,荷花的蒲草却显得无精打采。
瘦弱的竹竿知道脚力的艰辛,正是如此才能耐得住清幽的游览。
注释:
- 岁晚:指年末,表示冬季的最后阶段。
- 同色:指山与湖的颜色相同,形成一种和谐的景象。
- 寒云低阁雪:低垂的寒云覆盖着阁楼,雪花飘落,营造出一种寒冷的氛围。
- 佳节:指冬至这一节日,常伴有团聚的情感。
- 竹柏森严立:竹子和柏树高大挺拔,构成了严肃的景象。
- 瘦筇:指瘦弱的竹竿,象征诗人感受到的清幽游览的艰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范成大(1126年-1193年),字景仁,号澄江,宋代著名的诗人、词人和画家,生于苏州。范成大的诗词多描绘自然景色,表现个人情感,风格清新洒脱,尤其擅长山水田园诗。
创作背景:
《长至日与同舍游北山》写于岁末冬至之际,描绘了作者与朋友一同游览北山的情景。诗中反映了冬季的寒冷和节日的孤独感,同时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与对友谊的珍视。
诗歌鉴赏:
范成大的《长至日与同舍游北山》是一首极具意境的山水田园诗。诗中通过描绘冬季北山的景色,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略带忧愁的氛围。开篇的“岁晚山同色,湖平雾不收”,既展现了冬末景色的单调与沉寂,又隐喻了诗人内心的孤寂。诗人在寒冷的冬日中与友人游山,似乎在寻求一种精神上的慰藉,但周围的环境却与这种期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寒云低阁雪,佳节静供愁”一联,展现了节日的氛围与愁苦情绪的冲突。冬至是一个团圆的节日,但诗人独自游山,无法与亲友共度佳节,反而被寒冷的天气和雪花的纷飞所包围,愁苦之情油然而生。随着诗句的深入,竹柏的“森严立”与蒲荷的“索莫休”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前者象征着坚韧与挺拔,而后者则传达出一种无力和萎靡,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
最后两句“瘦筇知脚力,政尔耐清游”更是自我反省,表达了诗人对旅行的理解与感悟。虽身处寒冷的环境,但在清幽的游览中,诗人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绘与深刻的情感,展现了诗人与自然、友人之间那种复杂而细腻的关系,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岁晚山同色:年末时分,山与湖的颜色相似,暗示自然界的统一与和谐。
- 湖平雾不收:湖面平静,雾气笼罩,体现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寒云低阁雪:寒冷的云层低低地悬挂在阁楼上,雪花纷飞,增强了寒冷的氛围。
- 佳节静供愁:佳节的气氛却给人带来愁苦,生动地反映出节日的孤独感。
- 竹柏森严立:竹子和柏树高大而严肃地竖立,象征着自然的坚韧。
- 蒲荷索莫休:蒲草与荷花显得无精打采,反映出环境的衰败与萎靡。
- 瘦筇知脚力:瘦弱的竹竿知晓旅途的艰辛,表达了对清游的理解与坚持。
- 政尔耐清游:正因如此,才能在清幽的环境中耐心游览,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自我反思。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竹柏森严立,蒲荷索莫休”,对称的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竹筇作为象征,传达出旅行的艰辛与坚持。
- 拟人:将“瘦筇”赋予了感知能力,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冬日北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与友谊的思考,反映了在寒冷环境中内心的孤独与宁静,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感悟。诗中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美好描绘,又有对人内心情感的深入探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北山:象征着宁静与清幽的自然环境,反映诗人对山水的热爱。
- 寒云:代表着寒冷与压抑,营造出一种忧郁的氛围。
- 竹柏:象征着坚韧和毅力,反映出诗人内心的坚持。
- 蒲荷:表现出衰落与无力,暗示内心的孤独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岁晚”指的是哪个季节?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
“寒云低阁雪”中“阁”指的是什么? A. 山峰
B. 楼阁
C. 水面
D. 竹林 -
诗中表现诗人孤独感的句子是? A. 竹柏森严立
B. 佳节静供愁
C. 冷云低阁雪
D. 瘦筇知脚力
答案:
- D. 冬季
- B. 楼阁
- B. 佳节静供愁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过故人庄》
诗词对比:
- 范成大《长至日与同舍游北山》与王维《山居秋暝》的比较:两者均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内心情感,但范成大的诗中更强调孤独与忧愁,而王维则更突出宁静与和谐。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范成大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