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香车刚见帘开,整鬟钗。留得半庭残雪,印弓鞋。端详觑,低声诉,晕红腮。知道竹间煎茗,这谁来。
白话文翻译:
香车刚刚驶来,帘子轻轻掀起,发髻整齐的女子显现出来。她留下一庭的残雪,映衬着她的弓鞋。她端详着,低声诉说,脸颊泛着红晕。她知道在竹林间煮茶的是谁呢?
注释:
- 香车:指装饰华丽的轿车,象征富贵和高雅。
- 整鬟钗:指女子的发髻和发饰,显示出她的端庄与美丽。
- 残雪:比喻女子的美丽,或者是她留下的清新气息。
- 印弓鞋:指女子的小鞋,脚步轻盈如弓,寓意优雅。
- 晕红腮:形容女子面颊微微泛红,显得娇羞动人。
- 竹间煎茗:指在竹林中煮茶,暗示清幽雅致的生活环境。
诗词背景:
- 作者介绍:李慈铭(1826-1889),清代诗人,擅长词曲,代表作品有《江南春》。其作品风格清新、婉约,常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女性之美。
- 创作背景:这首《相见欢》创作于清代,反映了当时文人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对美的追求,展现了诗人对女性形象的赞美与情感的寄托。
诗歌鉴赏:
李慈铭的《相见欢二首 其一》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位女子的优雅与神秘。在诗的开头,香车与帘子之间的细微动作,既展示了女性的出场,又渗透出一种高贵的氛围。整鬟钗的描写,不仅仅是对外貌的刻画,更深层次地表达了女子的端庄和内涵。留得半庭残雪暗示了她的纯洁与美丽,映衬出她的轻盈与风姿。诗中“端详觑,低声诉”更是让人感受到一种温柔而含蓄的情感交流,诗人在这里通过细节表现出一种情感的细腻和复杂。最后一句“知道竹间煎茗,这谁来”则引发了读者的遐想,竹林、煎茶的意境让人感受到一种清幽的生活情趣,也暗示着一种等待与期盼的情感。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香车刚见帘开”:描绘了女子即将出场的情景。
- “整鬟钗”:强调她的打扮,显示出她的美丽和端庄。
- “留得半庭残雪”:暗喻女子的美丽如同雪花般纯净。
- “印弓鞋”:形容她的脚步轻盈,优雅动人。
- “端详觑,低声诉,晕红腮”:表现女子的羞怯与柔情。
- “知道竹间煎茗,这谁来”:引发思考,渲染一种期待和神秘感。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女子的美丽比作“残雪”,形象而生动。
- 拟人:赋予景物以人的情感,增加了诗的情感深度。
-
主题思想:整首诗歌通过对女子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美的赞美与对爱情的向往,反映了清代文人对生活的追求与情感的细腻。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
- 香车:象征高贵、典雅。
- 残雪:象征纯洁、美丽。
- 竹间煎茗:象征清幽、雅致的生活情景。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香车刚见帘开”描绘了什么场景?
- A. 女子出门
- B. 女子入场
- C. 女子归家
-
诗中“留得半庭残雪”表达了什么含义?
- A. 描绘了冬天的景象
- B. 形容女子的美丽
- C. 表达了对雪的思念
-
诗的最后一句“知道竹间煎茗,这谁来”暗示了什么?
- A. 寻找朋友
- B. 渴望相会
- C. 忘记过去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如梦令》
- 苏轼《蝶恋花》
诗词对比: 李清照的《如梦令》同样以女性的细腻情感为主题,描绘了女子的柔情和对爱情的渴望。与李慈铭的作品相比,李清照的词更具个人情感的直白,而李慈铭则更注重细节的描绘与意境的营造。
参考资料:
- 《清代诗词选》
- 《李慈铭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