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酬新九江使君赵明达二诗仍送自制香饼白》

时间: 2025-01-01 16:09:22

岁晏怀人水一湄,归鸿去雁各参差。

寒风不解频吹梦,疾置何妨数寄诗。

酿酒改名聊济胜,和香因谱更求奇。

路遥不暇多瓶送,一炷同参日渐迟。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岁晏怀人水一湄,归鸿去雁各参差。
寒风不解频吹梦,疾置何妨数寄诗。
酿酒改名聊济胜,和香因谱更求奇。
路遥不暇多瓶送,一炷同参日渐迟。

白话文翻译:

年末时节,我思念着故人,水边的景象如同一幅画;归来的鸿雁与离去的雁群,显得各不相同。寒风无情,频频吹袭我的梦境,快些放下手中的事物,何妨寄出几首诗词。酿酒时改了名字,聊以自得;调和香气,因而谱写出新的奇妙。路途遥远,来不及多送几瓶,唯有点燃一炷香,似乎也只能共同参照日渐的迟暮。

注释:

  • 岁晏:年末,指岁尾时节。
  • 怀人:思念朋友或亲人。
  • 水一湄:水边的景象。
  • 归鸿:归来的大雁,象征故乡或亲人。
  • 参差:高低不平,形态不一。
  • 寒风不解:寒风无情,无法理解我的思绪。
  • 疾置:快些放下。
  • 何妨:有什么妨碍。
  • 酿酒:制作酒。
  • 聊济胜:聊以自得或自我满足。
  • 和香:调和香气。
  • 路遥:路途遥远。
  • 瓶送:送出酒瓶。
  • 一炷同参:点燃一炷香,与他人共同分享。

典故解析:

本诗提到的“归鸿”和“去雁”在古诗词中常用作象征思乡之情,体现出诗人对故人的思念与对人生短暂的感慨。诗中提到的“寒风”则暗示孤独与忧虑。酿酒与和香的比喻,则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追求与对艺术的热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镃,宋代诗人,字孟弦,号东海。性情豪迈,擅长诗歌,作品多以山水、田园题材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岁末,诗人可能正面临离别或思念之情,因而在诗中流露出对友人的怀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此诗展现了诗人对故人的深切怀念与对人生短暂的思考。开篇通过“岁晏怀人水一湄”,描绘出年末时节水边的宁静场景,表现出诗人对亲友的思念之情。接着,诗人通过“归鸿去雁各参差”的意象,进一步加深这种思念的情感。此处的“参差”不仅描绘了鸿雁飞行时的不同姿态,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境遇。

“寒风不解频吹梦”一句,展现了寒风的无情与梦境的脆弱,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苦闷。接下来的“疾置何妨数寄诗”,则是诗人对生活态度的诠释,尽管环境恶劣,他仍然愿意通过诗歌传达自己的情感。

后半诗句“酿酒改名聊济胜,和香因谱更求奇”,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积极追求,即使在逆境中也要寻求快乐与创造。最后一句“路遥不暇多瓶送,一炷同参日渐迟”,则是对友人的告别,表达了即使路途遥远,也无法多送一瓶,但愿以一炷香寄情于友。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象鲜明,展现了宋代文人的情怀与艺术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岁晏怀人水一湄:年末时节,思念故人,水边的景象如同一幅画。
  2. 归鸿去雁各参差:归来的鸿雁与离去的雁群,各有不同的形态,象征着故乡和亲友的差异。
  3. 寒风不解频吹梦:寒风无情,常常打扰我的梦境,表现出孤独感。
  4. 疾置何妨数寄诗:快些放下手中的事物,何妨寄出几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交流的渴望。
  5. 酿酒改名聊济胜:酿酒时改了名字,聊以自得,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6. 和香因谱更求奇:调和香气,因而谱写新的奇妙,表达了对艺术创作的追求。
  7. 路遥不暇多瓶送:路途遥远,来不及多送几瓶酒,表达了对友人的遗憾。
  8. 一炷同参日渐迟:点燃一炷香,似乎也只能与他人共同分享日渐的迟暮。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思念比作寒风吹袭的梦境,增强了情感的表现力。
  • 对仗:如“归鸿去雁各参差”,使诗句更加工整和富有音韵美。

主题思想:全诗表现了对故人的思念、对人生短暂的感慨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传达了诗人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归鸿:象征故乡与思念。
  • 寒风:象征孤独与无情。
  • :象征友谊与情感的寄托。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归鸿”象征着什么? A. 快乐
    B. 思乡
    C. 旅行
    答案:B

  2. 诗人通过“寒风”传达了哪种情感? A. 喜悦
    B. 孤独
    C. 愤怒
    答案:B

  3. 诗的主题主要是关于: A. 爱情
    B. 友情与思念
    C. 战争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 李白《夜泊牛津》

诗词对比: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与离别之情,但其风格更为沉郁,意境较深。而张镃的此诗则通过清新自然的描写,流露出淡淡的忧伤与乐观,情感基调略显轻松。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