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贺尤礼侍兼修史侍讲直学士院四首 其二
—— 张镃
斯文未摇落,右序启哲人。
胸中悟复悟,笔底新又新。
幻为九色丝,銮坡演明纶。
兵民总疲羸,夜直烦前陈。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文化和教育的重视,以及对时局的忧虑。诗中提到,文士的风范尚未衰落,右边的序列开启了贤哲的思想。作者在心中不断领悟,笔下不断涌现新的见解。将思想比作九色丝,表达了美丽而丰富的想象,而在朝廷的高处传扬着明晰的教义。然而,社会动荡,百姓困苦,夜间更要烦恼地处理前面的问题。
注释
- 斯文:文采、文化。
- 右序:指的是右边的序列,可能指代某种文辞或秩序。
- 悟复悟:不断的领悟、理解。
- 九色丝:比喻美丽而丰富的思想或文辞。
- 銮坡:古代帝王的专用车,象征权力和地位。
- 兵民:指军队和百姓。
- 疲羸:疲惫、虚弱。
- 夜直:通宵值班,指在紧张状态下工作。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镃,宋代诗人,字子华,号半山,生于北宋时期,后期曾任职于朝廷。其诗风清新高远,常关注社会现实,表达对文化的热爱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怀。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社会动荡,国家面临内忧外患。诗人以自身的文化修养回应社会的困扰,表达了对教育和文人的期许,体现了文士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和担当。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优美的文字和深邃的思想,展现了张镃对文人文化的珍视和对社会现状的忧虑。首句“斯文未摇落”强调了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尤其在社会动荡的背景下,文人依然需要坚守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接下来的“右序启哲人”则暗示着教育和启迪的力量,表明文人作为思想的传播者,在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胸中悟复悟,笔底新又新”展现了作者持续的思考和创作热情,他在文字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显示出文人应有的活力与责任感。而“幻为九色丝”则以美丽的比喻彰显了思想的丰富多彩,令人联想到中国古代文化中对色彩和美的追求。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现实,提到“兵民总疲羸”,反映出社会的不安与人民的困苦,作者在感慨文化的同时,也没有忽视身边的疾苦。整首诗在文采与情感之间,表现出一种深沉的忧虑与责任感,既有对文化的坚定信仰,也有对现实的敏感触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令人深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斯文未摇落:强调文化和文人的风范依然存在。
- 右序启哲人:指文化的传承与启迪,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 胸中悟复悟:表达作者对思想的不断领悟和深入思考。
- 笔底新又新:创作思路的不断更新,显示出无穷的创造力。
- 幻为九色丝:美丽的比喻,暗示思想的丰富多彩。
- 銮坡演明纶:象征权力与教育的结合,强调知识的传播。
- 兵民总疲羸:反映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困苦。
- 夜直烦前陈:表达了在夜间仍需处理问题的无奈与烦恼。
修辞手法
- 比喻:如“幻为九色丝”,将思想比作美丽的丝线,形象生动。
- 对仗:上下句之间的对称,使诗歌更加和谐。
- 夸张:如“兵民总疲羸”,强调社会动荡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文化的传承与社会的现状进行探讨,反映了诗人对文人责任的思考,以及对社会动荡的忧虑,表达了在困境中仍要坚守文化理想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 文士:象征着文化的传承与教育的责任。
- 九色丝:象征着丰富多彩的思想和灵感。
- 銮坡:代表着权力与知识的结合。
- 兵民:暗示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困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斯文”指的是什么?
- A. 战争
- B. 文化
- C. 商业
-
“幻为九色丝”中的“九色丝”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思想的丰富
- C. 战争的残酷
-
诗中提到“兵民总疲羸”的原因是什么?
- A. 经济繁荣
- B. 社会动荡
- C. 文化教育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望》 - 杜甫
- 《登高》 - 杜甫
诗词对比
可以比较张镃的这首诗与杜甫的《春望》,两者都关注社会动荡与人民生活,但张镃更侧重于文化与教育的价值,而杜甫则更直接地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参考资料
- 《宋诗选》:包含张镃及其他宋代诗人的作品。
- 《中国古代文学史》:对古代文学的整体分析与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