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初雪已覆地,晚风仍积威。
木鸣端自语,鸟起不成飞。
寒巷闻惊犬,邻家有夜归。
不无惭败絮,未易泣牛衣。
白话文翻译
初雪已经覆盖了大地,傍晚的寒风依然凶猛。
树木在风中发出声响,鸟儿因寒冷而无法起飞。
在寒冷的小巷里听到惊叫的狗声,邻居家里有人夜归。
我心中不免惭愧,身穿破旧的衣服,难以忍住泪水。
注释
字词注释:
- 已覆地:已经覆盖了地面。
- 晚风:指傍晚的风,暗示天气的寒冷。
- 木鸣:树木因风吹而发出的声音。
- 寒巷:寒冷的小巷,体现了冬天的凄凉。
- 惊犬:受惊的狗,代表着夜晚的寂静被打破。
- 夜归:指夜晚归家的人,暗示孤独与思念。
- 败絮:形容衣物破旧,代表贫困。
- 牛衣:古代农民用牛皮做的衣服,象征着贫苦的生活。
典故解析:
- 牛衣:古代农民的生活状态,常用来象征贫穷和艰辛。诗中提到的“牛衣”暗示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与自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宋代诗人,字师道,号竹溪。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及抒发个人情怀。其作品常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文情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初冬,初雪降临的时节,诗人通过描写雪后的景象,表达了对生活的感慨与反思。面对寒冷的天气和自身的困境,诗人流露出一丝无奈与惆怅。
诗歌鉴赏
《雪》是一首通过描绘初雪景象而引发的思考之作。开篇用“初雪已覆地”点明季节,营造出一种寒冷宁静的氛围。接下来的“晚风仍积威”则进一步加强了冬季的凶猛与压迫感,给人以肃杀之感。诗中的“木鸣端自语”,将自然拟人化,营造出一种孤寂的场景,似乎在向诗人诉说着冬天的冷酷与无情。
而“寒巷闻惊犬,邻家有夜归”则展示了人们在此时此刻的生活状态。夜归的人在寒冷的街道上显得格外孤独,狗的吠叫又打破了夜的宁静,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反映出一种无助感。结尾的“不无惭败絮,未易泣牛衣”更是将个人的悲苦与社会的现状结合,将诗人的惭愧和心酸表露无遗,体现了对生活困境的深刻反思。
整首诗通过自然与人事的结合,展现了冬天的冷酷与人心的脆弱,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无奈与感伤,具有较强的情感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初雪已覆地:描绘初雪的景象,暗示了季节的变化。
- 晚风仍积威:晚风冷酷,给人以压迫感,增强了寒气的氛围。
- 木鸣端自语:树木在风中发声,似乎在诉说自然的孤寂,增加了诗的意境。
- 鸟起不成飞:鸟儿因寒冷无法飞起,象征了生活的困境与无奈。
- 寒巷闻惊犬:寒冷的小巷中传来狗的惊叫,打破了夜的宁静。
- 邻家有夜归:邻居夜归,暗示生活的孤独与思念。
- 不无惭败絮:自责于自己的贫困与无奈,体现了诗人的内心挣扎。
- 未易泣牛衣:指穿着破旧衣服的心情,表达对生活困苦的无奈。
修辞手法:
- 拟人:如“木鸣端自语”,赋予自然以情感。
- 对仗:如“寒巷闻惊犬,邻家有夜归”,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象征:败絮和牛衣象征着贫穷和生活的艰辛。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描绘初雪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与无奈,体现了对寒冷孤独的深刻理解,展现了人们在逆境中的坚韧与脆弱。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着纯洁与寒冷,也暗示生活的困境。
- 晚风:代表着严酷与冷漠。
- 寒巷:象征孤独与寂寞。
- 木鸣:自然的声音,反映内心的声音。
- 败絮:贫困与艰辛的象征。
- 牛衣:古代农民的衣物,体现了生活的困苦。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雪》的作者是哪个朝代的?
- A. 唐代
- B. 宋代
- C. 明代
-
诗中“木鸣端自语”意指:
- A. 树木在风中发出声音
- B. 树木与鸟儿交流
- C. 树木在说谎
-
“败絮”在诗中象征:
- A. 美丽
- B. 贫困与艰辛
- C. 快乐
答案:
- B. 宋代
- A. 树木在风中发出声音
- B. 贫困与艰辛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岑参
- 《梅花》 - 王安石
诗词对比:
- 《夜泊牛渚怀古》与《雪》都描绘了夜晚的孤寂,但《雪》更多地反映了生活的困苦,而《夜泊牛渚》则侧重于历史的沉思与个人的情感。
-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同样以雪为题材,但表现了友谊与送别之情,情感更加积极。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选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研究著作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辞典类书籍
- 《陈师道研究》 - 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