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拄杖供仁山主二首》

时间: 2025-01-04 07:42:47

洗足投筇只坐禅,厌寻歧路费行缠。

老来不复人间事,不用山公更削圆。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以拄杖供仁山主二首

洗足投筇只坐禅,
厌寻歧路费行缠。
老来不复人间事,不用山公更削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洗净双足,手持拐杖静坐禅修的情景。他对寻找岔路充满厌倦,觉得费力而无趣。年老之后,他已不再关心世俗的事务,因此不需要山公再为他削圆石。

注释:

  • 洗足:洗净双足,指洗脚,象征心灵的洁净。
  • 投筇:投掷拐杖,表示放下尘世的烦恼,专心于禅修。
  • 厌寻:厌倦寻找,指对世俗纷扰的厌烦。
  • 岐路:岔道,象征人生的选择与困惑。
  • 行缠:行走的缠绕,指在世俗生活中的复杂与烦恼。
  • 老来:年老之后,强调时间的流逝与心境的变化。
  • 人间事:世俗的事务,指世俗生活的琐碎。
  • 山公:指山中的隐士,象征智慧与禅修的引导者。
  • 削圆:削平石头,象征修行与自我完善。

典故解析:

“山公”在中国文人诗歌中常用来指代隐士或高人,象征追求真理与智慧的人物。在许多诗中,隐士被描绘为与世无争、追求内心宁静的形象。诗中的“坐禅”表现了对心灵平静和自我反省的重视。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陈师道,字履道,号大隐,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而闻名,擅长山水诗和禅诗。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这首诗可能是在陈师道晚年时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对内心修行的追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文人多向往隐居生活,追求心灵的宁静与自我超越。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刻的思想。首句“洗足投筇只坐禅”描绘了一幅禅修的宁静画面,洗净双足象征着远离尘世的喧嚣,手持拐杖则暗示着对人生的放下与释然。接下来的“厌寻歧路费行缠”则表现出诗人对人生道路上复杂选择的无奈与厌倦,暗示着对世俗纷争的无兴趣。最后两句“老来不复人间事,不用山公更削圆”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在晚年对世俗事务的淡漠,并表达了对内心平静的渴望。这首诗不仅反映了诗人个人的心境,也展示了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具有很高的哲理性与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第一句:通过“洗足”和“投筇”,展示出一种回归自然、净化心灵的状态。
    • 第二句:表达出对人生选择的厌倦,强调生活的复杂性。
    • 第三句:展现了诗人对世俗事务的淡漠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洗足”比喻为心灵的洗涤,传达出一种清新脱俗的意境。
    • 对仗:诗中“老来不复人间事”与“不用山公更削圆”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美感。
  • 主题思想:整首诗以禅修为主题,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以及对内心宁静的向往,表达了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与悟道的追求。

意象分析:

  • 洗足:象征洗净灵魂与心灵的负担。
  • 拄杖:象征支持与引导,隐喻人生的支撑力。
  • 坐禅:象征内心的宁静与安详。
  • 山公:象征智慧与引导,隐喻对人生的领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洗足投筇只坐禅”中的“洗足”指的是什么? A. 洗脚
    B. 洗手
    C. 洗衣服
    D. 洗脸

  2. 本诗表达了对什么的厌倦? A. 自然
    B. 世俗事务
    C. 健康
    D. 朋友

  3. 诗中的“山公”象征什么? A. 财富
    B. 智慧与引导
    C. 权力
    D. 社会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李白的《夜泊牛津》,王维的《山居秋暝》等,均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内心宁静的追求。

诗词对比:与王维的《鹿柴》相比,《以拄杖供仁山主二首》更侧重于心灵的修炼,而王维则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者在主题上虽有相似之处,但表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陈师道诗文集》
  • 《唐宋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