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释奠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又领诸儒款泮宫,
车书同处礼应同。
柏庭老影留江月,
竹屋寒声作社风。
坐客语残香一穗,
候人催起鼓三通。
归来税冕仍分肉,
更觉休官兴未穷。
白话文翻译:
在泮宫中领着诸位儒生,
车马书籍齐备,礼仪应当相同。
柏树下的老影映在江水中,
竹屋中传来的寒声仿佛社祭的风声。
坐下的客人话语渐弱,香火只剩一穗,
等待的人催促着鼓声响起三通。
归来时税官已分肉,
更觉卸去官职的兴致未曾消尽。
注释:
- 泮宫:古代学校的名称,专门用于读书和讲学的场所。
- 诸儒:指众多的儒生或学者。
- 柏庭:指一种植物,象征着古代的庄重和典雅。
- 江月:水面上映照的月光,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
- 竹屋:用竹子搭建的房屋,给人一种清幽的感觉。
- 社风:指社祭时的风声,带有一种庄重和肃穆的气氛。
- 税冕:指官职的服饰,象征着身份和地位。
- 分肉:古代祭祀时分配肉食,象征着分享与团圆。
典故解析:
此诗的背景蕴含了古代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尤其是在泮宫举行的祭奠活动,代表了对先贤的敬仰与追忆。泮宫在古代是进行科举考试和学术活动的重要场所,象征着知识和文化的传承。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张孝祥,字子文,号澹庵,宋代诗人,以豪放派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多描写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诗作创作于张孝祥对逝去岁月的追忆和对儒家文化的反思中,表达了对学术和礼仪的珍视,以及对个人仕途的思考。
诗歌鉴赏:
《释奠》是一首富有哲理的诗,诗中通过描写古代的学术场景,展现了对儒家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对人生的感慨。诗的开头提到“泮宫”,即古代的学府,显现出一种庄严的氛围,接着“车书同处礼应同”则表明了学术与礼仪的紧密相连。接下来的描写充满了生动的意象,如“柏庭老影留江月”,营造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仿佛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逝。
“坐客语残香一穗”一句,描绘了在场者的沉静与思考,表现出对过去的怀念。最后几句“归来税冕仍分肉,更觉休官兴未穷”,则带有对仕途的反思,即便卸去官职,也难以割舍对文化和学术的热爱,表现了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情感细腻,意象丰富,既有对传统文化的崇敬,又有个人处境的思索,展现了作者对人生的深邃理解。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又领诸儒款泮宫:作者在这里提到自己引领众多学者进入泮宫,表现出对儒学的重视与尊重。
- 车书同处礼应同:说明学者们的车辆与书籍齐全,礼仪也应当相同,突显出儒家文化的规范。
- 柏庭老影留江月: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静谧、庄重的氛围。
- 竹屋寒声作社风:竹屋传来的寒声,仿佛是社祭的风声,增强了诗的文化意蕴。
- 坐客语残香一穗:客人们的谈话逐渐减少,香火也只剩下一穗,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过去的追忆。
- 候人催起鼓三通:等待的人催促着鼓声,暗示着即将开始的仪式。
- 归来税冕仍分肉:回到现实中,官职的象征与祭品的分享,反映出对身份的反思。
- 更觉休官兴未穷:尽管卸去官职,但对学术与文化的热爱依然未减。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江月”映衬出宁静的氛围。
- 拟人:竹屋的声音仿佛在诉说,与社祭相呼应。
- 对仗:诗中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古代学术场景的描绘,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的敬仰以及对个人身份、仕途的深刻思考,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泮宫:象征着文化与知识的殿堂,寓意对学术的尊重。
- 江月:传达出宁静与思考,象征时间的流逝。
- 竹屋:代表清幽的生活环境,隐喻对自然与内心世界的追求。
- 鼓声:象征着仪式的庄重与对先贤的敬仰。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释奠的主要场景是? A. 山水之间
B. 泮宫
C. 城市街道
D. 农田 -
“柏庭老影留江月”中,柏庭象征什么? A. 年轻
B. 传统与庄重
C. 自然与自由
D. 变化与流动 -
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对什么的思考? A. 生活的烦恼
B. 官职的得失
C. 自然的美丽
D. 友情的珍贵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王之涣
-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诗词对比:
- 《登高》: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的结合,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 《春江花月夜》:与《释奠》在意象上有相似之处,均营造出一种静谧与思索的氛围。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歌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