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天》
时间: 2025-01-01 16:22:12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鹧鸪天
作者: 张孝祥 〔宋代〕
忆昔追游翰墨场。
武夷仙伯较文章。
琅函奏号银台省,
毡笔书名御苑墙。
经十载,过三湘。
横楣丽锦照传觞。
醉余吐出胸中墨,
只欠彭宣到后堂。
白话文翻译:
忆昔我曾在翰墨之地游历。
武夷的仙伯与我较论文采。
琅琊山的奏曲在银台的省中传响,
毡笔书写的名号镌刻在御苑的墙上。
经过十年,游历三湘。
华丽的横梁映照着酒杯的传承。
醉后将胸中所思倾吐,
只欠彭宣的到来在后堂相聚。
注释:
字词注释:
- 忆昔:回忆昔日。
- 翰墨场:指文人墨客聚集的场所。
- 武夷仙伯:指武夷山的高人,这里用作隐喻。
- 琅函:古代的一种乐器或书卷。
- 银台省:古代指代某种高官的场所。
- 毡笔:指一种书写用的工具,这里象征书法。
- 御苑:皇宫的园林。
典故解析:
- 彭宣:指的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彭宠,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地位,诗中提及表明对书法艺术的向往与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孝祥,宋代词人,以其清新流畅的风格著称。他的词作多描绘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具有深厚的文学修养和艺术追求。
创作背景:
《鹧鸪天》写作于作者对往昔游历的回忆,表达了对文人生活的向往和对书法艺术的追求,同时也隐含着对友人的思念。
诗歌鉴赏:
《鹧鸪天》展现了张孝祥对文人生活的美好回忆和对艺术追求的深切情感。开头“忆昔追游翰墨场”便引出了一段充满文人气息的往事,作者回想起与武夷仙伯的交往,既是对文才的自我肯定,也是对友谊的珍惜。通过“琅函奏号银台省”,诗人将音乐和文学的艺术渗透在一起,表现出对文化氛围的向往与沉醉。
接下来的“经十载,过三湘”,使人感受到岁月的流逝与地理的遥远,表达了对过往游历的感怀。最后两句以“醉余吐出胸中墨”收尾,将个人情感的抒发与艺术创作的结合,展现出一种情感的酝酿与释放,寄托了对友人的期待与对艺术的追求。整体上,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情感,展现了作者对文人生活的向往与对艺术的执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忆昔追游翰墨场:回忆往昔在文人墨客聚集之地游玩的情景。
- 武夷仙伯较文章:与武夷山的高人讨论文学才华。
- 琅函奏号银台省:乐曲响起,传至高官的耳中,象征文化的传播。
- 毡笔书名御苑墙:用书法在皇宫的墙上写下自己的名号,展示才华。
- 经十载,过三湘:经过十年的时光,游历了三湘大地。
- 横楣丽锦照传觞:华丽的装饰映衬着酒杯,表现出宴会的欢愉。
- 醉余吐出胸中墨:在酒醉后,诗人将内心的情感倾吐出来。
- 只欠彭宣到后堂:期待彭宣的到来,共同分享这份情感与艺术的交流。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翰墨场”比喻文人的聚集地,生动形象。
- 对仗:如“经十载,过三湘”体现词句的和谐美。
- 拟人:将艺术与情感结合,赋予作品以生命。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文人生活的怀念、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艺术创作的热爱,体现了诗人对文化的追求与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翰墨:象征文人墨客的文化氛围。
- 武夷仙伯:象征高人的文采与交流。
- 琅函与银台:象征音乐与文学的结合。
- 毡笔与御苑墙:象征书法艺术的追求与成就。
- 三湘:代表丰富的文化历史与地理意象。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张孝祥是哪一时期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彭宣”是指_____。
-
判断题:此诗表达了对艺术的懈怠和对友人的冷漠。(对/错)
答案:
- B
- 彭宠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 - 辛弃疾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 苏轼
诗词对比:
- 《念奴娇·赤壁怀古》 - 苏轼,与张孝祥的怀旧情感相似,但更具历史感与哲思。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古诗词鉴赏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