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路荒凉出小亭,
土墙斑驳带枯藤。
欹斜古殿三尊佛,
黯澹寒篝一点镫。
碣石半磨天宝字,
禅房空老政和僧。
头陀礼拜迎人说,
门外浮屠欠两层。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条荒凉的山路通向一个小亭,亭外的土墙斑驳,缠绕着干枯的藤蔓。古老的殿宇有三尊佛像倾斜着,昏暗的寒光中只有一盏微弱的灯火。碣石上半磨损的天宝字迹隐隐可见,禅房里空荡荡的老僧人正在静坐。一个头陀在这里礼拜迎接前来的客人,门外的浮屠寺塔显得缺少了一层。
注释:
- 荒凉:形容环境冷清、萧条。
- 斑驳:形容墙面残破不堪,色彩杂乱。
- 欹斜:表示倾斜的状态,形容古殿的破旧。
- 黯澹:形容光线暗淡。
- 篝:篝火,即用干木柴燃起的火。
- 碣石:指刻有字的石头。
- 天宝字:指的是唐代天宝年间的刻字,通常是指古代的印记。
- 政和僧:指宋代政和年间的僧人。
- 头陀:指修行的僧人。
- 浮屠:佛教建筑,通常指塔。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字太和,号静庵,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擅长山水田园诗。他的诗风清新脱俗,常以自然景物为题材,表达个人的情怀与哲思。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高翥对古寺的游历中,反映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关注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诗中描绘的古寺景象,展现了岁月的流逝与沧桑,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怀。
诗歌鉴赏:
《古寺》通过细腻的描写,传达出一种深沉的孤寂与沉思的氛围。诗人在描绘古寺景色时,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荒凉”、“斑驳”、“寒篝”等词汇,展现出古寺的破败与冷清。诗中的“三尊佛”不仅是对宗教的描绘,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信仰的坚持。
从形式上看,诗的结构紧凑,四联八句,音韵协调,给人以流畅的阅读体验。每一句都蕴含着诗人对历史的回顾,对信仰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感悟。尤其是“头陀礼拜迎人说”,让人感受到一种交流与传承的意味,仿佛在诉说着古寺的故事与智慧。
总体来看,这首诗不仅是一幅古寺的风景画,更是一种哲理的探讨,表现了诗人在面对历史与现实时的沉思与感悟。古寺的环境与宁静的氛围使得诗人与佛教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共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山路荒凉出小亭:描述从荒凉的山路通往小亭,突出环境的冷清。
- 土墙斑驳带枯藤:刻画小亭外的土墙,表明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侵蚀。
- 欹斜古殿三尊佛:古殿的倾斜及其中的佛像,象征着信仰的坚守与岁月的无情。
- 黯澹寒篝一点镫:昏暗的光线与微弱的灯火,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氛围。
- 碣石半磨天宝字:历史的痕迹,显现出古老文化的沉淀。
- 禅房空老政和僧:描绘了古寺的僧人,传达出一种静谧与安详。
- 头陀礼拜迎人说:修行者的礼拜,展现了对信仰的尊重。
- 门外浮屠欠两层:浮屠的缺失,暗示着历史的流失与文化的变迁。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荒凉”与“斑驳”描绘环境的凄凉。
- 拟人:赋予古寺以情感,表现出一种生命力。
- 对仗:如“头陀礼拜迎人说,门外浮屠欠两层”,形成对比与呼应。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古寺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历史的感慨与对信仰的思考,营造出一种孤独、沉静、哲理的氛围。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古寺:象征着历史与文化的积淀。
- 佛像:代表着信仰与内心的宁静。
- 篝火:映射着人们对温暖与光明的渴望。
- 僧人:象征着修行与追求精神的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环境是怎样的?
- A. 热闹
- B. 荒凉
- C. 繁华
-
“头陀”指的是什么?
- A. 一种花
- B. 修行的僧人
- C. 一种食物
-
诗中提到的“浮屠”是什么?
- A. 村庄
- B. 佛教建筑
- C. 山脉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鹿柴》:同样描绘山水田园,表现宁静与哲思。
- 李白《月下独酌》:探讨孤独与自我反思。
诗词对比:
- 高翥的《古寺》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者都描绘了自然与内心的和谐,但高翥更偏向于历史的沉思,而王维则表现出一种闲适与安宁。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高翥诗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