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暮》

时间: 2025-01-06 14:35:38

韶光催去太无情,只为东君去住轻。

虽欲迟留芳径里,如何禁得杜鹃声。

桐花快落春风老,梅子微酸晚雨晴。

从此嬉游时节少,不须日日报诗成。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暮
作者: 高翥 〔宋代〕

韶光催去太无情,
只为东君去住轻。
虽欲迟留芳径里,
如何禁得杜鹃声。
桐花快落春风老,
梅子微酸晚雨晴。
从此嬉游时节少,
不须日日报诗成。

白话文翻译:

春天的时光匆匆流逝,真是无情,
只因为东风的神明来去轻盈。
虽然想要在芳香的小径上停留,
但又怎能忍受杜鹃的啼声呢?
桐树的花儿在春风中快速凋落,
梅子的味道在晚雨后略显酸涩。
从此以后,游玩的时节将会减少,
不必每天都去报上诗的成就。

注释:

字词注释:

  • 韶光:美好的时光。
  • 东君:指春天的神明,象征春天的到来。
  • 芳径:芳香的小路。
  • 杜鹃声:杜鹃鸟的鸣叫,常与春天的结束相联系。
  • 桐花:桐树的花,象征春天的生机。
  • 梅子:梅树所结的果实,象征春末夏初的季节变化。
  • 嬉游:游玩、嬉戏。

典故解析:

  • 杜鹃在古诗中常常被用来象征春天的结束与哀愁,其啼叫声常与离别和时光流逝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高翥,字子明,号雪峰,宋代诗人,以词风清丽著称,擅长描写自然景色及其与人情的关系。他的诗作多抒发个人情感,常融入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创作背景: 《春暮》写于春天即将结束之际,表达了对春天的留恋和对时光无情流逝的感慨。此时,正值自然界的变化,诗人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折射出内心的惆怅。

诗歌鉴赏:

《春暮》是一首充满感伤和思考的诗篇,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美好与转瞬即逝的感受。开头两句,诗人以“韶光催去太无情”引入,明确表达了对春天的惋惜之情。这里的“无情”不仅是对自然的感叹,也是对人生无常的反思。接下来的“只为东君去住轻”,则通过拟人的手法,将春天的神明东君描绘得轻盈而无所留恋,进一步强化了时间的流逝感。

诗中“虽欲迟留芳径里,如何禁得杜鹃声”一联,充满了诗人的无奈,尽管想要在春天的芳香小路上停留,但杜鹃的啼叫却无情地提醒着他春天的即将结束。这里的杜鹃声不仅是自然的象征,更是对生命短暂的喻示,表现了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对美好时光的渴望。

后面的“桐花快落春风老,梅子微酸晚雨晴”则通过桐花的凋落和梅子的酸涩来象征春天的结束与季节的更替。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大自然的变化,反映出他对生命和时光的无奈感慨。

最后两句“从此嬉游时节少,不须日日报诗成”则是对未来的展望,诗人在这里表现出一种对往后日子的淡然,似乎已经意识到,生活中的嬉游时光将愈加稀少,诗的创作也不再是每日的期盼。这种淡淡的忧伤与豁达,让整首诗在感慨中透出一丝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韶光催去太无情:美好的时光匆忙流逝,真是无情。
  2. 只为东君去住轻:只因春天的神明东君来去轻盈。
  3. 虽欲迟留芳径里:虽想在芳香的小径上停留。
  4. 如何禁得杜鹃声:又怎能忍受杜鹃的啼声呢?
  5. 桐花快落春风老:桐花在春风中快速凋落,春天渐老。
  6. 梅子微酸晚雨晴:梅子的味道在晚雨后略显酸涩。
  7. 从此嬉游时节少:从此以后,游玩的时节将会减少。
  8. 不须日日报诗成:不必每天都去报上诗的成就。

修辞手法:

  • 拟人:将春天的神明东君拟人化,表现其轻盈的特性。
  • 对仗:如“桐花快落春风老,梅子微酸晚雨晴”,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的描写,表现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命短暂的反思,表达了诗人对美好时光的留恋与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韶光:象征美好时光。
  • 东君:象征春天的神明,代表生机与希望。
  • 杜鹃:象征春天的结束与哀愁。
  • 桐花、梅子:分别象征春天的生机与夏天的来临,体现自然的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东君”指的是哪个季节的神明?
    A. 夏天
    B. 秋天
    C. 春天
    D. 冬天

  2. 诗中杜鹃的鸣叫象征着什么?
    A. 生机
    B. 离别和时光流逝
    C. 快乐
    D. 安宁

  3. 诗人对未来的态度是?
    A. 期待
    B. 无奈
    C. 愤怒
    D. 喜悦

答案:

  1. C. 春天
  2. B. 离别和时光流逝
  3. B. 无奈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by 韩愈

诗词对比:

  • 在高翥的《春暮》中,春天的短暂与无情被细腻地描绘,表现出一种惆怅与无奈;而孟浩然的《春晓》则更多地展现出春天的生机与希望,二者在主题上形成鲜明对比。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唐宋诗词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