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呈闾丘四舅二首 赵蕃 〔宋代〕
不识高安县,饱闻明恕堂。 毋卑百里小,未觉四年长。 议论兼秦汉,规模类越杭。 庙堂方急此,已试乃为良。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高安县的了解和对明恕堂的赞赏。他认为高安县虽小,但不应被轻视,四年的治理经验并不短暂。这里的政治议论兼有秦汉的深远,规模可与越杭相比。朝廷正急需这样的人才,经过实践考验的才是优秀的。
注释: 字词注释:
- 高安县:地名,位于今江西省。
- 明恕堂:高安县内的一个重要场所,可能指县衙或议事厅。
- 百里小:形容地方小。
- 四年长:指长时间的治理经验。
- 秦汉:指古代秦朝和汉朝的政治制度和思想。
- 越杭:指越国和杭州,比喻规模宏大。
- 庙堂:指朝廷。
典故解析:
- 诗中未明显使用典故,主要通过地名和历史时期来表达对高安县的评价和期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赵蕃(1143-1229),字昌父,号章泉,宋代著名诗人。他的诗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此诗可能是赵蕃在考察或访问高安县后所作,表达了对该县治理的认可和对官员的期望。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宋代,当时朝廷对地方治理有较高要求,作者通过此诗表达了对高安县治理成效的赞赏,并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高安县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地方治理的深刻理解和评价。诗中“毋卑百里小,未觉四年长”一句,既表达了对小地方不应轻视的态度,也强调了治理经验的重要性。后两句“议论兼秦汉,规模类越杭”则进一步提升了高安县的地位,将其政治议论与秦汉相提并论,规模与越杭相比,显示出作者对其的高度评价。整首诗语言简练,意蕴深远,体现了宋代诗人对地方治理的关注和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不识高安县,饱闻明恕堂。”:作者虽未亲自到过高安县,但已久闻其名,特别是对明恕堂的治理成效有所耳闻。
- “毋卑百里小,未觉四年长。”:高安县虽小,但不应被轻视,四年的治理经验并不短暂。
- “议论兼秦汉,规模类越杭。”:这里的政治议论兼有秦汉的深远,规模可与越杭相比。
- “庙堂方急此,已试乃为良。”:朝廷正急需这样的人才,经过实践考验的才是优秀的。
修辞手法:
- 对仗:如“议论兼秦汉,规模类越杭”中的“议论”与“规模”,“秦汉”与“越杭”形成对仗,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 比喻:通过将高安县的政治议论与秦汉相比,规模与越杭相比,形成比喻,提升了高安县的地位。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赞扬高安县的治理成效,并强调实践经验的重要性。通过对比和比喻,作者提升了高安县的地位,表达了对地方治理的深刻理解和评价。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安县:代表地方治理的具体实例。
- 明恕堂:象征治理成效和公正。
- 秦汉:代表古代政治制度的典范。
- 越杭:象征规模宏大和繁荣。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明恕堂”是指什么? A. 高安县的县衙 B. 高安县的议事厅 C. 高安县的学校 D. 高安县的庙宇 答案:A
-
作者认为高安县虽小,但不应被轻视,这体现在哪句诗中? A. 不识高安县,饱闻明恕堂。 B. 毋卑百里小,未觉四年长。 C. 议论兼秦汉,规模类越杭。 D. 庙堂方急此,已试乃为良。 答案:B
-
诗中提到的“秦汉”和“越杭”分别代表什么? A. 古代政治制度和现代城市 B. 古代政治制度和古代城市 C. 现代政治制度和古代城市 D. 现代政治制度和现代城市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推荐阅读赵蕃的其他作品,如《呈周清溪》等,以了解其对地方治理的更多思考。
诗词对比:
- 可以与唐代诗人杜甫的《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进行对比,两者都涉及对地方治理的评价和期待,但风格和时代背景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收录了赵蕃的诗作,可进一步了解其诗歌风格和创作背景。
- 《宋代地方治理研究》:深入探讨宋代地方治理的书籍,有助于理解赵蕃诗中的治理观念。